你知道吗?最近在新势力车圈里,出现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事情发生在极氪品牌的一位销售和一个准备买车的小伙子之间。本来嘛,大家买车货比三家挺正常的,但这事为什么就闹成这样,甚至惊动了极氪官方?咱们不妨来听听看。
先说个背景。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选择越来越多,竞争可以说非常激烈。不是有句话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嘛,放在这里就再合适不过。不少客户挑来选去,从价格到配置,从品牌到情感代入,最后做决定的时候还真是吊着销售的心。结果一旦出现“跳单”的情况,很多销售都挺郁闷,我见过听过不少例子,这也算是这个行业的常态了。
不过极氪销售这次的表现,堪称奇葩。一个22岁的客户在和销售沟通后,本来是看中极氪001的车,但最后表态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小米新出的YU7车型。可能是因为小米YU7更适合年轻人的“玩耍心”,而客户也很含蓄地表达了极氪001的优点,比如年龄再大几岁会毫不犹豫选择它。但这个销售一听,火气上来了,直接甩出一段语音:“你买人生的第一辆车,必须选极氪001;你要买人生的最后一辆车,就选小米YU7!”没等客户缓过神,又来一记“高帽”:“你买的不是259800(元),你买的是你的命!”嚯,这话放谁身上都得愣住吧?客户干脆把这段聊天记录贴网上,直接成了热点。
极氪的态度倒是雷厉风行,搞事情的销售分分钟被开除,据说相关部门还受到了大面积的批评和整顿。这事儿本身已经算解决了,但问题并不止于此。其实这还反映出一个大问题,就是极氪在终端销售上的管理和培训出了问题。这么说吧,有些品牌的销售,能力很强,但服务差;有些呢,技术可能一般般,但胜在懂得抓住顾客心理。而极氪这一波迷幻行动,你真说是“破防”也行,说是“情绪失控”也好,背后能让人隐隐感受到整个销售体系的漏洞。
为什么说这不是个案呢?去年我带着家人去了趟兰州,当时为了给家里添辆车就去当地的商超找极氪的门店溜了一圈。极氪有款车,很火的,外号叫“宝宝巴士”,当时我们还对那车挺有兴趣,就想去看看实物。结果到了店里,三四个销售,玩手机的玩手机,擦车的擦车,根本没一个主动走过来招呼的。试车?没门;问车配置?没人搭理。让人憋了一肚子火,直接打消了买极氪的念头。这样的小事,未必是恶意,但足以让用户放弃这个品牌。
销售一线的表现,影响的可不仅是个人业绩。咱们从这事倒是能看出来些眉目,比如客户的最终选择,其实传递出来一个有意思的信息:极氪001和小米YU7是新势力里直接拿来比较的车型。这点从数据就能看出来,9月极氪001卖了不到3400辆,而小米YU7卖了2万多,差距都快拉到零头了。如果站在销售的角度上考虑,遭遇跳单,又碰上竞争对手卖得火热,心态失衡好像还说得过去。
不过讲道理,顾客选谁都是意料之中的事。今天选个外观鲜亮的,明天买个价位合适的,后天可能发现谁家服务好质量过硬,又改了主意。销售要想扭转局面,最靠谱的办法,不是甩情绪,而是提升服务和形象。不然,像这位被骂“买命”的客户,能不能再选择极氪,甚至推荐给亲友,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好的服务带来好口碑。尤其是在汽车这个行业,终端销售的表现直接影响到品牌的形象。你可以用豪车设计和过硬质量吸引顾客,但如果销售的行动把人逼得心里不痛快,客户扭头走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谁愿意花几十万买个不舒坦呢?至于极氪001到底优不优秀,那是技术角度的问题,但无论技术怎么好,人在最前面这一关“拦着人”了,后面的产品力再强,最终也变成了别人的优势。
有时候企业真得跟日本车企学学这一点。像丰田,本田这些品牌在中国口碑好,除了质量以外,销售端还真没什么硬伤。小米作为刚入局的新玩家,肯定懂了这一点,才把客户需求、体验和情绪价值优先。极氪呢,虽然算老玩家,但这些细节上还差一截。一辆车无论再贵再好,最后都要载着人的感受往前走。
当然了,我们也不缺为极氪打抱不平的消费者,毕竟这件事里,车型的好坏跟客户的情绪偏好没有直接关系,有些人可能就觉得自己不在乎销售,重点是车开起来怎么样。而对价值观稍微看重一点的,可能就觉得,不管东西怎么样,先得让买东西的过程舒服点。
明白客户的情绪,理解他们的选择,再照顾好他们的体验,这是必须要做的,不然呢,类似的事儿还是会发生。从这件事儿往后估计车企在销售管理上得开个反思会了。极氪得洗心革面不说,那些竞争激烈的品牌们也该反思,下次谁再破防,是不是也逃不过一波舆论的大轰炸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