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我在路上挤来挤去,突然看到通告:9月13日起,先锋路要封一段,变成单向,限行限时,还得绕更远。这一看,我心里就嘀咕:又这事?真是折腾。
我随手扫了一眼开头的新闻——长沙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今日发布通告,为确保项目安全,先锋路将封路限行。这还得计划,要是开车去旁边的公司,估算多出个十到二十分钟吧(这段估算偏保守,样本少,别太信)。司机能不能早点预判?这也是我心里一直琢磨的问题。每次这种大动作,非常依赖直观的感官判断:你得知道可能堵在哪块,才能提前想办法。
我想起去年秋天那次封路,感觉那会儿还是过时的,我们还得提前通过导航调路线。现在的车载系统倒是要智能很多,但实际操作谁都知道,最实用的还是靠交通指示牌和耳朵。特别是那些临时封路,标志常常贴得不够明显,司机们碰巧看到的几率不高。于是你会问:这些封路信息,真的能及时、准确传达给每一个开车的人吗?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你晓得为什么封路总是早上堵?有人说,是因为施工队第一件事就是抢时间,想在夜间干完。可实际上,我觉得原因更简单——清晨人少点出去,都上班了,早高峰还没到,想快点施工完,避免高峰影响。封路时间的设定,也像做一道菜:得搭在凉快、人少的土壤上才能稳。
(这段先按下不表——估算其实挺麻烦的:早上搞封路,估计影响范围内司机得额外多绕个5到15公里吧,实际多不多?看样本少,不能太精确。这也是我坚信的:数据提供的只是一种可能状态,真正的影响还要通过经验去体会。)
从供应链角度讲,我总觉得这就像车厂的零件采购,封路一出,供应链就会被打乱,零件到不了工地,好比我家里那台老老实实的车,马上就得多花点时间和油钱去配货。那天我还笑自己:别说,所以说改装其实跟工程的供应链很像?一环出错,可能拼成假冒伪劣。
封路还真让人烦,但也不全是坏事。比如说,大家出门惯了惯性,临出门看导航,信息是否同步就变成关键。有次我去朋友家,临出门时才知道那路封了,全部系统提示都不灵光。结果我还得换个方案,绕了十几分钟。这事让我明白:用技术做事,还是得靠线下的指挥和提醒多配合,否则封路的消息变成假新闻,还是让大家误闯。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注意到那天气整体凉快了点,但不时阵雨跑出,真得因为施工被打乱了计划。这让我想:施工都要两三个月,天气、设备、人员调配,哪个环节都在博弈。可能每个技术细节看似普通,背后其实一直是博弈,就像你开车时,油门、刹车、挡位,都是在靠直觉和细节保持平衡。
老实说,封路这种事让我最不爽的,是不得不改变惯。那天我问了一位修理工:你们维修,遇到交通管制时最大的难处是啥?他笑笑:就是估算零件到店时间,总觉得总算赶得上,但实际上,总要多等一些。现实就是,很多调度不是控制,而是猜。
这让我想到,汽车其实也是猜测。比如引擎的压缩比,很多人以为越高越好,实际上你如果不考虑油耗和耐久,就只是在盲目追求最大值。对于封路,我不敢深信那最优化方案——它只是个理想,实际操作里,很多不确定性像个黑箱。
说到这里,我不免想问:我们平时惯的快速到底还能坚持多久?像我自己,宁愿慢一点,腼腆一点。反正,下一站,骑车骑到再说。
对了,临场的小计算——如果一辆私家车百公里油耗大概8升,昨晚查了大概7.2元一升,单程50公里,油钱大概就是3公里左右0.36块。按这个速算,要隔天堵出来的绕路,增加了几块油费,那点心里账其实比想象中小多了,算算也算不上偷懒。
但问题来了,平常开车,最怕遇到新封路通知等到腾出时间再改路线,结果时间就像被搁浅了——我家那台二手车,用起来也不舍得浪费油,对了,你觉得堵车时刹车那一瞬,心里是不是会想:要不要投个胎,直直冲过去?(这句其实我也没细想过,但极有可能——可能是我太懒。)
这种封路,你会注意到,很多时候司机还会猜交规,尤其是在限行时间临近时。有时候走那块路线的司机会假装没看见标志,或者反而冒险逆行。有次我同行的朋友说:真是看你们司机的腼腆表演,胜于多台戏。你难免觉得:整个系统,大多靠人性的灰色地带在撑着。
说了这么多,难免带点抱怨。心里还存个疑问:这封路,是不是根本没办法完美避开?或者,生活中那些突发事项,是不是都变成了封路——你事先预料不到的,从上游到下游,都是场you never know的游戏。
我也想,也许这就是生活的魅力吧,每次遇到封路,我都在想:下一次,要不要试试骑自行车?不过到底会不会更快?哎,这个问题,留给我自己,也留给你——如果让我用手头那台车,快速穿越这个城市,你会选哪个路线?或者,哪一块地最适合我们躺一会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