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比亚迪全地形赛车场一开业,我就忍不住过去看了看。那天风特别大,沙子飘得满脸都是,第一次踩上那个28度坡的悬天沙坡,差点没站稳——我身边一位教练笑着说:别怕,这坡可是吉尼斯纪录认证的,比你上班路都刺激。
说实话,这场地不光有冲沙,还有8个分区,涵盖从低摩擦环道漂移、到模拟冰道漂移求生,甚至还能体验仰望U8在浮水区里水里漂。浮水航行这块,教练告诉我,只要速度掌握得好,车子真的能像船一样在水面滑行,我自己试了几圈,感觉水面下的阻力和陆地摩擦完全不同,心里就一直嘀咕,这比我之前开过的那些玩具车高明多少倍啊?(体感估算)
这里租车+门票费用范围挺广,最低入门666元/小时,中高级体验甚至接近两千,不过听销售说,周末这个价格想约上车位得提前预约,没预约基本等死。开个玩笑,我问同事是不是钱多的疯了才会来,他笑回:来玩是图个刺激,不来搁家刷微博悶着,那才真浪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今年比亚迪全品牌合计销量已经过了16万台(数据来自公开销售报告,样本有限),天神之眼辅助驾驶功能安装量超过120万辆。别看听着是科技感爆棚,但这辅助系统更多是在紧急时刻帮车主打个辅助补丁,就像你开电脑,睡觉前开的自动更新,不能指望它一天到晚帮你写代码。有人认为这技术已经无人驾驶了,感觉有点夸大其词,其实更多时候还是靠人管着。
跟合资品牌同价位车型比,腾势和方程豹在动力响应和底盘调校上明显更贴地气。之前亲戚买了同级其他品牌,现场开了一圈,说感觉刹车不够线性,尤其是湿滑路面下。比亚迪的低摩擦环道体验让我直观感受到,其车辆底盘控制精准度是真的扎实,能玩漂移的程度比起普通SUV的电子稳定系统强不止一倍,这点我自己测了下心算,百公里综合成本虽然贵点,但心理价值得到了对应的释放。(样本少,个人感受)
说回来,要把这样一个占地超过1.5万平米、集越野、漂移、冰雪、浮水等多重场景于一体的赛车场搭建起来,背后供应链和研发压力想象可不简单。就我理解,这类似于给汽车调试一个多功能厨房,原本不同食材要分开做,这一场地就是把所有复杂高能食材一次性扔进锅里,边炒边调味,每次试菜都得精准掌控温度和火候,能不失败么?这工程量绝对不是单一车型简单升级能比的。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什么这种全地形模拟体验,国产品牌能够这么快赶上甚至超前国外?或许跟国内产业链敏捷调配能力强、软件与硬件结合更加紧密有关?这只是我没细想过的猜测,可能还有文化氛围尤其注重用户参与感的推动。不像欧美那边,赛道多局限于速度竞技。
比较有趣的细节,场地一角设有露营区,晚上还能烧烤。一个体验者笑着给我看微信,这儿不仅是赛车,简直是个周末欢乐基地,只是回去还得面对堵车……这话让我轻轻噗嗤一笑,谁没这苦恼呢?
前面说比亚迪天神之眼车型保有量120万台,我得稍微收回刚才说它打补丁的比喻。实际体验里,它还是能大幅减轻驾驶负担,特别是在城市拥堵中,变成是一个半自动的好帮手。它归根到底还是个辅助,驾驶权没法完全交给它。这让我反思,辅助驾驶到底是工具还是安全阀?会不会过度依赖反而放松警惕?
对了,你有没有想过,未来赛车场可能不仅是给车迷玩乐的地方,还能变成技术测试和消费者直接反馈的活实验室?比如比亚迪在这里测出的底盘数据、电子控制,直接反向指导研发调整车型。只是场地这么大,要及时搜集、处理数据,不知道有多费劲。说到数据,我又跑题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话说回来,郑州场地定位覆盖全民赛道,面向各种水平的用户开门,不管是自家车还是租车,都能参与。你觉得这种开放策略,会不会逐步改变我们对赛车的印象?毕竟过去赛车总觉得离普通人太远。
走出赛车场门口,地上人行道旁落了一片刚被风吹落的黄叶。我俯身捡起,心里想:汽车文化和这些自然元素,也许正是从这种最细微的接触开始深入生活的。你觉得,玩车的人会越来越多吗?赛道要怎么才能变成真正的快乐地带,而不是烧钱地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