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辆车的利润,打不过丰田一家公司,这不是段子,是2025年中国汽车工业的真实困境。
当我们在为国产车销量超越日本欢呼时,一份财报撕开了行业伤疤: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超3100万辆,全行业利润仅4623亿元,利润率跌至4.4%的历史冰点;而丰田一家企业,以1040万辆的销量,狂赚2321亿元净利润,单车利润高达2.2万元,相当于比亚迪的2.3倍。
更残酷的是,这场危机仍在恶化。 2025年1-5月,行业利润率进一步缩水至3.9%,比制造业平均水平还低近2个百分点。 当价格战从“促销手段”升级为“生存法则”,中国汽车产业正滑向“规模越大,利润越薄”的深渊。
2024年的中国车市,堪称“史上最惨烈价格战”。 227款车型集体降价,新能源车平均降幅1.8万元,热门车型如比亚迪秦、长安CS75甚至“赔本甩卖”。 某新势力车企高管直言:“电池成本占整车40%,碳酸锂每降价10万元,我们就得跟着降2万。 ”
恶性循环由此开始:
经销商血流成河:2024年84.4%的4S店出现价格倒挂,60.4%的倒挂幅度超15%,全年超4000家经销商退网;
供应链劣币驱逐良币:为保住订单,零部件供应商被迫接受车企“年降20%”的要求,铁制防撞梁替代铝合金、激光雷达数量腰斩、电容从3块减至1块,“能挺过保修期就行”成为潜规则;
用户信任崩塌:2024年新能源汽车用户满意度跌至79分(满分100),连续两年下滑,价格战催生的质量隐患开始反噬品牌。
中国汽车出海看似高歌猛进:2024年出口641万辆,超越日本登顶全球第一。 但鲜有人注意的是,这641万辆的出口总额(1174亿美元)竟与日本421.7万辆的创汇额(1142亿美元)几乎持平。
问题出在市场结构与价值链短板:
低溢价市场依赖症: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前五大目的地为墨西哥、阿联酋、俄罗斯、巴西和比利时,占总量1/3;而欧美高端市场占比不足5%,丰田70%的利润却来自本土高溢价市场;
本土化生产滞后:日本车企2022年海外产量达1695万辆(是出口量的4倍),而中国仍以整车出口为主。 当俄罗斯突然上调报废税导致中国对俄出口暴跌59%,这种模式的风险暴露无遗;
技术标准缺失: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45.3%关税,美国对电池组件设限,而中国车企在海外充电网络、售后体系的覆盖率不足30%,严重制约品牌溢价。
当行业利润率跌破4%红线,一场连锁反应已无可避免:
研发投入断崖:2024年头部车企研发费用增速从25%骤降至8%,腰部企业直接砍掉L4自动驾驶项目;
就业危机潜伏:汽车产业直接关联2228万就业岗位,某零部件巨头透露:“为降本,我们车间工人月薪已压到4000元红线”;
产能闲置黑洞: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仅76.9%,除比亚迪、理想等头部企业,超50%车企产能闲置,固定成本摊薄不足。
更令人窒息的是,这场内卷正在向全球蔓延。 印尼经销商反馈:“中国品牌为抢份额,把国内价格战复制到东南亚,一辆紧凑型SUV只卖1.8万美元,比本土品牌还低30%。 ”短期销量狂欢的背后,是中国摩托车20年前折戟东南亚的重演。
2025年7月,工信部突然下场“反内卷”,背后是触目惊心的数据:若利润率持续低于4%,中国车企将无力承担下一代电池和智驾研发,最终被欧美车企用12%-15%的利润空间反杀。
政策端打出组合拳:
整治价格战:中汽协发布行业公约,严禁“以价换量”,工信部对32家车企开展产品一致性抽查;
重构供应链:一汽、东风等国企承诺将供应商账期从170天压缩至60天,缓解中小零部件企业现金流压力;
强推技术升级:财政部设立200亿汽车核心技术攻关基金,固态电池、车规级芯片成重点扶持对象。
车企求生术分化:
吉利喊出“打价值战”口号,银河系列车型均价上探15万元档,5月销量暴涨273%;
长安将L2++智驾成本压到5000元内,下放至10万元车型;
奇瑞启动“混动开源计划”,免费开放专利加速技术出海。
但转型阵痛仍在持续。 某新势力创始人坦言:“现在每卖一辆车就亏3万,但谁敢先涨价,谁就第一个死。 ”
(全文完,数据截至2025年8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