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召回,给辅助驾驶安全性敲响警钟

9 月 19 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一则公告,让小米汽车成为舆论焦点。小米决定召回 2024 年 2 月 6 日至 2025 年 8 月 30 日期间生产的部分小米 SU7 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 116,887 辆。原因是这些车辆在开启 L2 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时,对某些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存在不足,若驾驶员未能及时干预,或将增加碰撞风险,存在安全隐患。消息一出,迅速在汽车圈乃至全社会引发热议,人们纷纷将目光聚焦到辅助驾驶的安全性问题上。

小米 SU7 召回,给辅助驾驶安全性敲响警钟-有驾
【小米SU7图片-汽车图片大全】-易车

这起召回事件,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今年 3 月 29 日那起令人痛心的事故。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车辆在安徽省铜陵市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时,撞上隔离带水泥墩后爆燃,车内三名乘客全部遇难。当时车辆正处于领航辅助驾驶状态,事发后,舆论一片哗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安全性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尽管小米汽车此次召回未明确表明与该事故直接相关,但二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言而喻。

回顾小米 SU7 的产品定位,作为小米汽车进军电动汽车领域的重磅产品,自发布便备受关注。其凭借时尚外观、优秀续航及丰富科技配置,收获大量订单,销量一路向好。可谁也没想到,辅助驾驶功能却成为 “阿喀琉斯之踵”。小米 SU7 标准版采用纯视觉融合毫米波雷达的智驾方案,且未配备激光雷达,算力相对较低,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路况时,难以精准识别与应对。像施工改道这类 “长尾场景”,系统对道路标识识别失效、地图数据更新滞后、自动紧急制动逻辑存在缺陷,种种问题叠加,最终导致严重后果。

小米 SU7 召回,给辅助驾驶安全性敲响警钟-有驾
【小米SU7图片-汽车图片大全】-易车

此次召回,反映出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技术层面的局限。当下,L2 级辅助驾驶虽已在众多车企广泛应用,可在极端、低概率但高危险的情境面前,系统的处理能力依旧差强人意。车企在宣传时,往往着重突出技术先进性,却忽视向消费者清晰界定功能边界,致使部分用户对辅助驾驶产生过度依赖,放松警惕。一旦系统在关键时刻 “掉链子”,悲剧便可能发生。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小米 SU7 召回事件,是一记沉重的警钟。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飞速发展,辅助驾驶功能逐渐成为车企竞争的关键卖点。然而,在追求技术创新与功能迭代的同时,安全问题绝不能被忽视。工业和信息化部迅速响应,召集企业召开会议,加强对智能驾驶领域宣传口径、功能使用及技术部署的规范,正是看到了行业乱象背后潜藏的巨大风险。

小米 SU7 召回,给辅助驾驶安全性敲响警钟-有驾
【小米SU7图片-汽车图片大全】-易车

对于小米汽车而言,这无疑是一次严峻考验。召回车辆、OTA 升级软件,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从根本上提升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优化车辆与驾驶者之间的协同操作,加强对消费者功能说明与安全教育,重建用户信任,才是当务之急。毕竟,一家强调 “科技普惠” 和 “用户体验” 的公司,安全理应是一切技术部署的前提。

消费者在选择搭载辅助驾驶功能的车辆时,也需保持理性与谨慎。辅助驾驶绝非自动驾驶,不能将生命安全完全托付给机器。日常驾驶中,务必时刻保持专注,熟悉车辆辅助驾驶功能的适用场景与限制,关键时刻及时接管车辆。

小米 SU7 召回,给辅助驾驶安全性敲响警钟-有驾
【小米SU7图片-汽车图片大全】-易车

小米 SU7 召回事件,是对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的一次深刻警醒。只有将安全理念贯穿技术研发、产品宣传、用户使用的每一个环节,智能汽车才能真正驶向安全、可靠的未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