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整个新能源车圈还在为“烧钱换市场”挤破头时,有个品牌却悄悄把算盘打得噼啪响——别人家每卖一辆车亏两万,他们居然能净赚八千。这不是天方夜谭,去年四季度,一家名叫零跑的车企把财务报表拍在桌上:毛利率两位数,净利润转正,硬是在血雨腥风的价格战中杀出条盈利通道。更狠的是,他们既没学蔚来建换电站,也没像理想那样狂推家庭概念,反倒把造车玩成了优衣库式的性价比生意。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个被网友称为“车圈扫地僧”的品牌,到底藏着哪些让人拍大腿的赚钱秘籍。
第一招:把车造成“基础款爆品”
记得当年优衣库靠199元的保暖内衣横扫市场吗?零跑深谙此道。当同行忙着在车上装冰箱彩电时,他们产品经理干了件反常识的事——蹲在4S店门口数了三个月家庭用户的后备箱。结果发现:多数人根本用不上零重力座椅,但全家出游时,续航焦虑却能要了命。
去年推出的C11增程版就是典型案例。别人在吹嘘激光雷达数量时,零跑把成本大头砸在了“看不见的地方”:自研的CTC电池直接把续航干到1200公里,车机系统流畅得能打《王者荣耀》,后排空间大到能塞下两辆婴儿车。更绝的是定价策略——15万出头的价格,直接把配置表拉得比30万合资车还长。有个段子在车主群疯传:某合资品牌销售看到C11的配置单,当场掏出手机查自家车型参数,结果发现要贵十多万才能买到同等配置。
数据不会说谎:去年零跑15-20万价位车型市占率暴涨270%,C系列连续7个月销量破万。就像当年小米用1999元重新定义智能手机,零跑正在用“基础款爆品”改写家用SUV的游戏规则。
第二招:技术宅的“抠门艺术”
走进零跑金华工厂,你会怀疑自己进了科技实验室。流水线上每颗螺丝的扭矩数据都实时上传云端,车顶铺满的光伏板一年省下千万电费,连拧螺丝的机械臂都是自研改造的。这种“技术宅式抠门”渗透到了每个环节:别人家采购激光雷达要9000块,他们自研后成本直接腰斩;行业通用的域控制器报价2000元/套,零跑硬是自己捣鼓出来,价格砍到600块。
最狠的当属“四叶草”电子架构。这套系统让不同车型的零部件复用率达到88%,相当于用乐高积木的方式造车。去年推出的B10车型,从立项到量产只用了11个月,比行业平均周期快了近半年。有供应商透露,零跑的工程师连包装纸箱都要反复利用三次,这种“抠到骨子里”的作风,连以成本控制著称的丰田都派人来取经。
这种极致降本带来惊人效果:当特斯拉掀起降价潮时,零跑C11增程版反而把价格卡死在15万红线,纯电续航却比同级多出120公里。用车主的话说:“这就像在菜市场用萝卜价买到了和牛。”
第三招:专治“既要又要还要”
现在年轻人买车有多纠结?要智能驾驶又不能太贵,要续航长还要充电快,要空间大还得颜值在线。零跑的产品经理显然深谙此道,他们搞了个“用户需求金字塔”:把80%资源投入到20%的核心需求上。
去年上市的T03就是个典型。5万块的小车,居然标配L2辅助驾驶和快充功能。刚毕业的小王就是看中这点入手:“每天通勤60公里,自动跟车功能让我能在车上多睡半小时。”而准备二胎的刘先生选了C16,他算过一笔账:比理想L8便宜10万,但二排座椅同样带加热按摩,后备箱能塞下两辆折叠婴儿车外加露营装备。
这种“精准刀法”甚至惊动了欧洲人。在巴黎车展上,零跑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德国经销商发现,贴上自家标的B10车型,配置比大众ID.3高,价格却便宜1万欧元。现在欧洲街头已经能看到零跑的测试车,有网友调侃:“以前是国产车抄欧洲设计,现在轮到欧洲人研究中国车的性价比密码了。”
盈利背后的行业启示
零跑的逆袭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那些沉迷“高端叙事”的车企。他们证明:在新能源淘汰赛中,活下来的不一定是技术最炫的,但一定是算盘打得最精的。当友商还在为“全栈自研”的标签争吵时,零跑已经用自研技术实实在在省出了利润空间;当其他品牌扎堆冲击30万+市场时,他们默默吃下了最大块的15-20万家庭用户蛋糕。
不过故事远未结束。今年50万辆的销量目标意味着每个月要卖出4万多台车,相当于把去年的战绩再翻一番。即将上市的B10车型搭载了800V高压平台和城市NOA,但18万的预售价依然保持着“价格屠夫”本色。这场翻身仗最精彩的部分,或许才刚刚拉开帷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