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困惑:德日车能站稳中国市场,为何韩系车却进不来?

韩媒近期频繁发文困惑:现代起亚集团2024年全球销量超800万辆,稳居全球第三,可在中国市场却“水土不服”——全年销量仅32万辆,市场份额跌至1%。反观德系车(14.9%)、日系车(11.2%),即便面临中国本土车企冲击,仍能稳住基本盘。其实,韩系车进不了中国市场,不是“运气差”,而是没踩准中国市场的核心需求,在关键维度上与德日存在明显差距,也没跟上本土汽车产业的变革节奏

韩媒困惑:德日车能站稳中国市场,为何韩系车却进不来?-有驾

本土化深度:德日“扎根三十年”,韩系“浅尝辄止”

德日车企进入中国后,走的是“与本土共生”的路线,而韩系车始终停留在“卖产品”层面,没建立起深度绑定的关系。

德系车早在1980年代就布局本土化:大众与一汽、上汽合资后,不仅引入MQB模块化平台,还推动零部件本地采购率超90%,连朗逸、宝来都是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特供车”——知道中国人偏爱大空间,就针对性加长轴距;了解家庭用户需求,就强化后排舒适性与储物功能。2024年大众在华销量仍超300万辆,朗逸累计销量破500万辆,靠的正是“中国定制”的精准适配。

韩媒困惑:德日车能站稳中国市场,为何韩系车却进不来?-有驾

日系车同样深耕本土:丰田与广汽、东风合作,将混动技术(THS)本土化生产,既降低成本,又贴合中国消费者“省油、耐用”的核心诉求;本田针对中国年轻人对运动感的偏好,推出思域、飞度等车型,还建立本土化研发中心,能快速响应市场反馈(比如根据用户建议优化车机系统)。2024年丰田在华销量近200万辆,本质是“技术+本土需求”的双重胜利。

反观韩系车,2002年现代、起亚虽早早与北京汽车、东风悦达合资,但始终没跳出“性价比”的单一框架:早期靠索纳塔、K3的时尚外观和低价打开市场,却没像德日那样做“深度定制”——中国消费者想要智能互联功能时,韩系车的车机系统仍卡顿延迟;家庭用户对大空间MPV需求上升时,韩系车迟迟不推适配车型,直到2024年才靠新款嘉华试水。更关键的是,韩系车零部件依赖进口,本地采购率不足60%,成本居高不下,在本土车企的价格战中毫无优势,北京现代2024年工厂利用率不足50%,部分经销商甚至转型多品牌经营,逐渐脱离中国市场核心赛道。

韩媒困惑:德日车能站稳中国市场,为何韩系车却进不来?-有驾

技术标签认知:德日“有绝活立口碑”,韩系“没记忆点缺信任”

中国消费者选合资车,往往认“技术招牌”——德系的底盘调校、日系的混动技术,一提就有清晰的品质认知,而韩系车始终没建立起“不可替代”的技术标签,陷入“好用但没特色”的困境。

德系车靠“硬核技术”立住口碑:大众的涡轮增压发动机(EA211系列)、宝马的操控调校,让消费者形成“德系车扎实、好开”的固有印象;即便到了新能源时代,大众ID系列也延续“底盘稳定性”优势,吸引追求驾驶质感的用户,2024年ID.3、ID.4月销仍能稳定在万辆左右,靠的就是技术口碑的传承。

韩媒困惑:德日车能站稳中国市场,为何韩系车却进不来?-有驾

日系车则靠“精准技术定位”突围:丰田THS混动、本田i-MMD混动,以“百公里油耗4L”的低耗优势,成为家庭用户的首选;即便转型电动化,丰田bZ4X、本田e:NS1也延续“耐用、低故障率”的标签,靠存量用户的信任稳住销量。2024年日系混动车型在华销量占比仍超40%,就是技术标签的影响力体现。

韩系车却陷入“技术模糊”:全球市场上,现代N系列高性能车、起亚EV6的E-GMP平台口碑不错,但在中国市场,这些技术要么迟迟不引入,要么没做好本土化适配——现代IONIQ 5在海外靠快充技术热销,进入中国后却因充电网络适配问题,充电效率打折扣,月销不足3000辆;韩系车的燃油车技术(如Gamma发动机)虽可靠,但没像德日那样打造成“招牌”,消费者提起韩系车,只记得“外观好看”,却想不起“有什么技术绝活”。更致命的是,韩系车保值率远低于日系(三年保值率:丰田65% vs 现代45%),用料又不如德系扎实,在“品质认知”上被双重碾压,逐渐失去消费者信任。

韩媒困惑:德日车能站稳中国市场,为何韩系车却进不来?-有驾

新能源转型节奏:德日“稳扎稳打不落后”,韩系“慢半拍失先机”

中国市场早已进入“新能源主导”时代(2024年电动车销量超900万辆),德日虽起步晚但“步步踩实”,韩系车却因“战略摇摆”错失先机,逐渐被挤出主流市场。

德日车企虽长期押注混动,但电动化也没掉队:大众ID系列靠“本土化生产+品牌信任”,2024年在华销量超15万辆;丰田bZ4X通过“混动用户转化”,吸引老车主升级电动化车型;本田与宁德时代合作解决电池供应问题,e:NP1月销逐渐突破5000辆。它们的策略是“不冒进,但也不落后”,靠存量用户基础平稳过渡,避免因转型过快丢失核心客群。

韩媒困惑:德日车能站稳中国市场,为何韩系车却进不来?-有驾

韩系车则陷入“两难”:一方面,全球市场仍依赖燃油车(现代起亚2024年燃油车销量占比超70%),不愿过早放弃中国燃油车市场;另一方面,新能源产品引入严重滞后——起亚EV6 2024年才进入中国,比比亚迪汉晚了5年;现代IONIQ系列虽技术不错,但定价过高(20万+),比同配置的比亚迪宋PLUS贵5万,完全没竞争力。更糟的是,韩系车新能源供应链依赖进口,电池、芯片成本比本土车企高15%-20%,在“10万级电动轿车”的红海市场中,连比亚迪秦PLUS(月销3万+)的尾灯都追不上。2024年现代中国工厂转向出口,出口量11.8万辆,本土新能源销量不足3万辆,相当于“主动放弃”中国电动化市场,与德日的“稳扎稳打”形成鲜明对比。

韩媒困惑:德日车能站稳中国市场,为何韩系车却进不来?-有驾
韩媒困惑:德日车能站稳中国市场,为何韩系车却进不来?-有驾

其实,韩系车的困境,本质是“没看清中国市场的逻辑变了”:早年靠“性价比”能分一杯羹,但现在中国消费者要的是“本土化定制、清晰技术标签、适配的电动化体验”,德日车企抓住了这些核心需求,而韩系车还停留在“卖外观、拼低价”的旧时代。

韩媒问“凭什么德日可以”,答案很简单:德日赢在“扎根本土、技术立牌、顺势转型”,而韩系车输在“傲慢与滞后”。如今,韩系车虽靠出口(2024年悦达起亚出口占比超60%)暂时喘息,但中国市场早已不是“靠低价就能进入”的时代。若不加快新能源本土化、打造专属技术招牌,韩系车的“1%份额”恐怕还会继续缩水,最终彻底沦为中国市场的“边缘玩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