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汽车败走中国,合资工厂全面停产,日系品牌再失一城

最近,关于三菱汽车的一条消息在网上引起了不少讨论。

事情是这样的,到了2025年7月22日,三菱汽车宣布要终止和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合作,这家生产发动机的合资公司也将停止运营。

这事听起来可能就是一个企业的正常经营调整,但实际上,它意味着三菱这个品牌,将彻底告别在中国长达四十多年的生产历史,完完全全地退出了中国的汽车生产领域。

三菱汽车败走中国,合资工厂全面停产,日系品牌再失一城-有驾

这件事不是突然发生的,背后是一连串的变化和选择,值得我们好好琢磨一下,看看一个曾经在中国市场响当当的外国品牌,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要说清楚这件事,得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发动机,一个是整车。

咱们先说发动机。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到21世纪初,我们国家的汽车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在最核心的发动机技术上,一直是个短板。

很多车企能造出车身,但造不出一颗好用的“心脏”。

就在这个时候,三菱的发动机技术进入了中国。

1997年,三菱和中国航天等企业在沈阳合资成立了航天三菱,专门生产发动机。

这家工厂从1998年开始投产,它的出现,对于当时的中国自主品牌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

那时候,市面上很多我们熟悉的国产车,比如早期的长城哈弗系列、比亚迪F3、华晨的几款轿车,还有东南汽车的车型,它们发动机舱里装的,很多都是来自航天三菱的发动机。

可以说,三菱用它的技术,帮助一大批中国车企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让它们能够快速造出车来,投入市场。

在那个年代,三菱发动机就是可靠和成熟的代名词,是名副其实的“黄金动力源”。

三菱汽车败走中国,合资工厂全面停产,日系品牌再失一城-有驾

但是,市场是不断变化的。

当中国车企靠着三菱的发动机站稳脚跟后,并没有安于现状。

它们开始投入巨额资金和人力,埋头搞自主研发。

你看,奇瑞有了自己的ACTECO发动机,吉利在收购沃尔沃之后技术实力大增,长城也推出了自己的柠檬平台和动力总成,更不用说比亚迪,直接换了一条赛道,搞出的DM-i混动技术,在省油和性能上,把传统的燃油发动机远远甩在了后面。

当我们的自主品牌都能拿出比三菱更先进、更省油、动力响应更快的发动机,甚至是混动和纯电系统时,三菱那些技术老旧、油耗偏高的发动机自然就没人要了。

消费者的选择是最直接的证明,市场份额一年比一年少。

根据公开的数据,航天三菱这家公司到了2024年,一年就亏损了超过六千万元。

一个技术跟不上时代,又持续亏钱的企业,最终走向关停,其实是一个必然的市场结果。

曾经的“老师”,因为固步自封,最终被自己“教”出来的“学生”们超越并淘汰了。

说完了发动机这个“里子”,我们再来看看整车这个“面子”。

2012年,广汽集团和三菱汽车合资成立了广汽三菱,开始在中国市场生产和销售整车。

三菱汽车败走中国,合资工厂全面停产,日系品牌再失一城-有驾

广汽三菱也曾有过一段非常风光的日子。

特别是2016年,它推出了国产版的欧蓝德这款SUV。

在当时,花二十万左右,就能买到一台合资品牌的、带四驱系统的七座SUV,这个性价比在市场上非常有吸引力。

很多家庭的第一台SUV就是欧蓝德,它空间大,又是合资品牌,开出去也很有面子。

凭借这款车,广汽三菱的销量一路高涨,在2018年达到了顶峰,一年卖了14.4万辆车,工厂里每天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然而,辉煌过后,紧接着就是迅速的滑落。

广汽三菱犯了一个很多老牌合资车企都容易犯的错误:产品更新换代太慢,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

一款欧蓝德卖了好几年,除了小修小补,核心的东西基本没变。

当中国的消费者越来越看重车内的科技感和智能化体验时,欧蓝德的内饰设计还停留在好几年前的水平,车机系统反应迟钝,功能单一,跟当时国产车普遍配备的大屏幕、智能语音助手、在线娱乐等功能相比,显得格格不入。

更关键的是,在中国汽车市场全面向新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广汽三菱的动作可以说是慢得惊人。

当比亚迪、理想、蔚来这些新势力以及其他传统车企纷纷推出有竞争力的混动和纯电动车型时,广汽三菱几乎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新能源产品。

三菱汽车败走中国,合资工厂全面停产,日系品牌再失一城-有驾

它完全错过了这个最大的市场风口。

结果可想而知,销量一落千丈。

到了2022年,广汽三菱位于长沙的工厂,全年的产能利用率竟然只有3.33%。

这意味着,一座设计年产量几十万台的现代化工厂,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停工闲置状态,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这样的局面自然无法持续下去。

2023年,三菱汽车正式宣布退出在中国的整车生产。

到了2024年,那座曾经承载着辉煌的长沙工厂,被广汽集团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广汽埃安以1元钱的象征性价格接手了。

这个“1元收购”听起来很夸张,其实是一种行业惯例,意味着接手方在获得资产的同时,也承担了其背后的债务和人员安置等问题,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这块资产在三菱手中已经成了“烫手山芋”。

所以,三菱汽车从中国生产舞台的彻底退出,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

从它自身来看,是产品策略的失误,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尤其是在电动化转型上的严重滞后。

从外部环境来看,是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无论在技术、设计还是市场理解上,都对合资品牌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三菱的故事其实给所有在华发展的外国车企提了个醒:今天的中国市场,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凭借一个外国品牌标志和一款老旧技术就能轻松赚钱的地方了。

这里的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懂车,越来越理性,他们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力、技术创新和用车体验。

如果不能紧跟市场的脚步,快速做出改变和创新,那么无论过去有多辉煌,最终都可能被这个飞速发展的市场所抛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