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看到吉利银河V900的申报图,我差点以为遇到了未来车。你知道吗?去年我开那台车,压力还是挺大的。上次跑高速,突然看见旁边那车的车道线变了,自动跟着跳舞。我当时心里吐槽:这都啥技术水平,跟玩似的。然后对旁边坐我朋友说:这智能驾驶,能不能别太活泼点?我还想用点副驾驶。他说:别小看这东西,慢慢学会了,会很顺。
从数据估算,银河V900的做工不差劲——申报尺寸里,轴距逼近3.2米(大概估算,样本少),车身长超5.36米,宽2米,算是中型SUV的豪华版了。你知道,空间感其实很重要,尤其是我这种常跑城际或者长途的人。还记得邻居说过:开长途,车好,心情就好。那你觉得比起它的竞争对手(那俩都挺像吃醋的兄弟—像传祺或比亚迪的某几款),真正差别在哪里?我在心里盘算。
对比这次开回来的一辆,别说同样是中型SUV,价格大概相差不多(估算,样本限定),银河V900的车内用料好像更用心一些。问题来了,实操中差个细节抓得紧。车内那块悬浮屏,反应速度和视觉饱满度相比对手确实细腻一些,但有时候调个空调、切歌,还是得盯着屏幕几秒。你猜,为什么有些技术挂完后还要加个简单的按钮?我觉得,是研发在权衡成本和体验,毕竟,简单点好维护。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激光雷达加上先进的自动驾驶感知系统,但实际用几次,发现夜间或大雾天,效果还没有纸上谈兵那样牛。不禁要问:这些天眼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明?这不,就在我刚才翻了下保养记录,里头写着激光雷达校准不便宜,甚至比换个轮胎还贵(这段先按下不表)。抽针的是,虽然听说激光雷达可以穿透雾,但环境复杂时,会不会出现走偏?哈哈,机智点,靠人还是靠自动系统?这问题让我搔头皮。
我刚才和一位修理工聊天,他说:年轻人,别只看炫的科技面子,那种天天搞天眼的,实际上很挑剔啊。我心里暗笑,确实如此。再说回来,银河V900的增程系统,有趣小细节——1.5T+中创新锂电池,估算百公里油耗差不多8升(体感,样本少),如果不考虑折旧,一年跑十万公里,油钱大约8万(没细算过),不算维护。换句话说,平时油费比纯电还弹脆,关键是你愿不愿意把电池会不会炸的担忧抛掉。
有人说,谁知道,电动车未来到底怎样?我倒觉得,快充其实还算方便,尤其在高速服务区。试想,开个长途,再带点泡面,刚好能充个电。但你问我:你会信任它的自动巡航吗?我一边开车一边琢磨,心里其实有点散,毕竟技术再好,也不能全靠天眼。这个时候,车里的那句智能广告词,突然变得有点虚。
我印象深刻,身边朋友说:我还是喜欢用脚踩的感觉。这让我想,惯这个事,还挺重要。自动驾驶再牛,突然出个变数,比如路面坑坑洼洼、雨天车打滑、或者路标模糊,那就得回归技术的底线。它到底懂你什么时候需要变道,什么时候慢点?这些细节,其实还很难用一两句话总结。
从供应链角度看,激光雷达确实不能随便换。跟买手机屏幕一样,换一次得催生新一轮的调试,利润高,但麻烦大。像我见过,有车主光看整车外表漂亮,前提是,技术崩了的时候才知道,功能实用才算真本事。
语音识别方面,这次车加大了自然语音包,但我总觉得,有时候说导航到北京,它反应慢半拍,还得反复确认。是不是我的语音不够标准?或者,说到这,我也没想过:是不是声控还得训练人和车的默契?不然,再聪明的车,也会误会。
说到这里,心里总觉得:未来车的智能是不是会变得更像人?但是我也知道,像人的脑袋越大,咬合问题也会越多。车子要在复杂环境中自我学,就像猫捉老鼠,能快、准、稳。
临场小计算:这个新车有个四驱选项,普遍百公里用油大概8升。按现在7块钱/升,油钱倒还实在。如果纯电续航超过400公里,一次充电成本两块钱左右(假设电费0.5元/度, battery所需电量见图),比油便宜一些,但要说用电的稳定性,我总有点担心。
现实又极端。有朋友说:我宁愿慢一点,也不要速度快掉链子。这话让我挺有共鸣。不管技术多牛,试想一句:你知道哪场自动驾驶事故最让人担心?当你像一个搭便车的感觉突然变成自己控制,那一瞬,心里那根弦就拉紧了。
眼见着这车,沿着都市的街道穿梭,心里突然生出个问题——我能想到的,除了科技之外,最难的还是人心。如果我把这车用乱了,会不会反倒更难控制?这场智能革命,到底带来了便利还是隐形的压力?它带给我们那点新鲜感背后,藏着多少未被发现的坑?
这些细微的心跳点,才最能让我觉得——还是得慢慢摸索。就像这辆配激光雷达的银河V900,有那么一瞬我在想:还是喜欢手握方向盘,那种我知道我在干嘛的感觉。
你有没有猜到,下一款车,到底在我心里,是科技更酷炫些,还是稳妥点的路?这个问题,也许只有买车那天才能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