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预算七座SUV对比体验:领克09与汉兰达日常用车记
去年冬天,家里那台老轿车终于熬不住了,后备箱锁又卡死一次。父母催着换辆空间大点的,说以后亲戚来得多,孩子上学也方便。我心里盘算着20万出头的预算,看来看去绕不开七座SUV。和表哥喝茶,他一口气报了俩名字:领克09、丰田汉兰达。他说:“你要新潮就试试领克,要稳妥就瞄准汉兰达。”我当时还半信半疑。
前阵子刚好休假,我拉着老婆在本地4S店挨个看实车。先说外观吧,领克09那个直瀑式中网和四出排气,一眼望过去有点像小伙子穿新球鞋走路带风。回头率确实高,小区门口保安都认出来:“哟,这不是那谁家买的新款嘛!”相比之下,汉兰达一直都是低调路线,大灯造型不夸张,就是那种耐看型,不会过时但也不会让人惊艳。
有意思的是,两台车晚上开起来都挺亮堂,都用LED透镜大灯。有次夜里送娃去医院急诊,一路上雨雾交加,还真是靠这灯光才敢踩油门,不然乡道黑漆漆啥都看不到。
尺寸方面,其实我最担心第三排鸡肋——之前朋友买的小众品牌MPV,说第三排就是“儿童专属”,成年人坐进去膝盖顶胸。我身高175cm,在展厅坐进领克09前排,把座椅降到最低还有两拳多空隙;第二排往后一推,那腿部空间真能翘二郎腿。第三排调整好后,也差不多一拳距离,比想象中强不少。有次我们一家六口去郊区烧烤,全员落座还能塞下食材装备。这点让我爸直夸:“国产现在做得真不错。”
再体验了一把汉兰达,同样2+3+2布局,但明显感觉第二、三排窄一些。尤其长途行驶的时候,我妈抱怨过一次,说第三排行李箱鼓包太硬,时间久了腰酸。不过话说回来,它后备厢地板倒是平整,上下搬东西省事儿。这也是很多老司机喜欢它的原因之一——装货能力强。
轮胎部分,两台都是20英寸,还带胎压监测功能。有趣的是,有位修理厂师傅告诉我,现在不少年轻人图便宜换副厂胎压传感器,用两年容易失灵,到时候高速爆胎麻烦可大。所以后来我定期检查,每逢季节变换必查轮胎压力,这毛病还是从老司机那里学来的。
内饰风格两个完全不同味道。坐进领克09,新鲜感扑面而来,多色氛围灯照得仪表盘跟KTV似的(不过老婆嫌晚上太花哨,总让我关掉)。它支持5G联网、WIFI热点,有时候等孩子放学直接在车里刷剧打发时间,还有面部识别功能,上车刷脸自动调整驾驶位和后视镜,很适合我们这种懒人。而且导航不卡顿,这点比起以前开过的一些合资车型顺畅太多了。
反观汉兰达,中控屏幕简单许多,没有那么花哨的新科技,不过胜在稳定耐用。据隔壁邻居讲,他家老款用了五年基本没出什么故障。“丰田这玩意儿就是皮实,”他边抽烟边念叨,“哪怕没有氛围灯,也不用担心电路乱套。”值得一提的是,它主驾配膝部气囊,还有声纹识别系统,下雨天雾大的时候前雾灯特别管用。这些配置虽然冷门,但遇到特殊情况时能派上用场,比如去年春天有次追尾事故,就听见有人因为膝部气囊救了一条命,让人印象深刻。
聊配置的话题其实很容易跑偏。我记得某次停车场倒库,新手司机最怕侧方盲区。当时试驾领克09发现它自带倒车侧预警和DOW开门提醒,那会儿旁边正好有个快递小哥骑电动车呼啸而过,多亏系统提示及时,否则分分钟剐蹭闹纠纷。另外自动泊车功能对于技术一般的人来说简直福音,有几回老婆独自停车全靠这个才避免剐蹭墙角。也不是所有智能化都靠谱,据群友吐槽,他们曾遇到OTA升级导致语音助手罢工,好在重启恢复正常,这种小插曲偶尔还是会碰上的。
舒适性方面,两家的思路差异更明显:冬天北方冷成狗的时候,能不能快速加热屁股很关键!领克09不仅主副驾驶支持加热通风按摩,就连第二排都有加热功能。有一年腊月初八早晨赶飞机,全家裹着羽绒服钻进暖烘烘的座椅,比起老轿车冰疙瘩似的椅垫幸福感提升巨大。而且长途堵高速,高速服务区按摩一下腰背,人没那么累。但如果夏天空调不给力或者皮质不好,会觉得黏糊糊,这是很多豪华SUV通病,只不过这俩目前还没遇见类似问题。
动力表现,各有所长吧——喜欢推背感的话肯定倾向于涡轮增压发动机(254马力),8AT变速箱升挡利索,高速超个慢吞吞的大货完全不虚。但也有人觉得混动更经济环保,比如表姐夫每天市内短途通勤,对油耗斤斤计较。他选双擎版主要是图省油,据他说百公里实际不到7升,比传统燃油省不少。不过据维修站技师透露,“混动虽省钱,可要是真坏起来零件贵。”这一句话让我每年续保特意选含动力总成险,以防万一。不少老用户分享经验,如果经常跑高速或山区坡道,其实纯汽油机响应更直接;但市内拥堵则混动优势明显,各取所需吧。
价格部分本地行情浮动挺大,当初谈价还特意找熟人砍价,经销商报价比指导价便宜三四万元左右。不过据朋友反馈,不同城市优惠幅度悬殊,有地方甚至需要等现货或额外装潢才能提走热门颜色。今年春节期间,因为芯片短缺影响,一度出现现款断档供应,让一些急需家庭犯愁。不少二手市场开始收紧入库标准,对于高配七座车型尤为苛刻。据一个做二手生意的大哥讲,“新晋国六B标准下来之后,好多人挂号难,只能转卖给熟客圈。”
最近一次养护是在街角修理铺搞定的,小老板姓周,是汽车圈出了名的话痨。他摸着我的方向盘唠叨:“你们这些年轻娃子啊,总想着电子配置越多越好,可知道么?将来线路故障可不好查咧!”他建议像360全景影像这种冷门功能最好每半年校准一次,否则误判概率会上升。我笑他杞人忧天,他却一本正经举例隔壁村王叔家的经历,被误导撞墙险些赔偿数千元。从此以后,我对这些“黑科技”既爱又怕,用归用,每季度都会抽空检查一下传感器状态。
至于最终怎么选?其实答案并没有唯一。今年端午节,我们全家自驾去了山西平遥古城,道路坑洼泥泞不断。一趟下来,对通过性和底盘扎实程度体会颇深——途中同行兄弟开的另一品牌被托底卡住,而我们的九号却轻松脱困。这事后来成为饭桌上的笑料,也是决定继续留九号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未来工作调动频繁、市区代步需求增大,再考虑入手混动车型未尝不可。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