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放大招,5分钟充电400公里,明年上市

最近,汽车圈里流传着一个听起来有点像科幻电影的消息:比亚迪准备在明年放大招,什么“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还有像做饼干一样一体成型造车身的技术。

这些听起来让人将信将疑,这到底是厂家为了宣传吹出来的牛,还是咱们中国的汽车工业真的要迎来一场技术上的大变革了?

这事儿关系到我们每个想买车,或者正在开车的人,所以咱们得好好把这里面的门道掰扯清楚,看看这到底是咋回事。

比亚迪放大招,5分钟充电400公里,明年上市-有驾

首先,咱们聊聊那个听起来最“硬核”的东西,叫一体化大压铸。

这个词听着挺专业,但说白了,它改变的是造车最基本的方式。

您想想看,以前造一辆车,光是车身后底板那块,就得用几十个大大小小的钢板,先用模具冲压出形状,然后再像拼积木一样,用机器人手臂“滋啦滋啦”地焊接在一起,据说得有七十多个零件,上百个焊点。

这个过程不仅复杂,效率不高,而且焊点多了,理论上讲车身的整体强度就会受到一些影响。

现在比亚迪搞的这个新玩意儿,思路就完全不一样了。

他们弄来了一个跟三层楼差不多高的大家伙,一个九千吨级别的巨型压铸机,据说旁边还有一个更厉害的一万三千吨的在等着上岗。

这机器工作起来特别简单粗暴,就像一个超级大的华夫饼机。

它把一整锅熔化成液体的铝合金,用巨大的压力,“咣”地一下,瞬间压进一个巨大的模具里。

等个几十秒,冷却成型,一个完整又复杂的车身后底板就这么造出来了。

原来需要七十多个零件和一堆焊接工序才能完成的活,现在一个步骤就搞定了。

这么做的好处可太大了,对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最直接的影响有两个。

第一个是安全和质量。

一整块金属压出来的部件,没有任何焊缝,浑然一体,那它的刚性和强度自然就比焊接起来的要好,车子在发生碰撞的时候,能提供更好的保护。

第二个,也是大家最关心的,就是价格。

你想啊,原来那么复杂的工序,现在大大简化了,用的工人和机器人少了,生产时间也短了,这省下来的可都是实打实的成本。

前段时间,比亚迪的一款叫“夏”的新车,一下子就降了五万块钱,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以为只是在打价格战。

比亚迪放大招,5分钟充电400公里,明年上市-有驾

其实背后真正的底气,就来源于这种生产工艺的革命。

当制造成本大幅度降下来之后,车价自然就有了下探的空间。

这对于其他还在用传统工艺的汽车厂家来说,压力可就太大了,等于人家在用更先进的武器打仗。

说完了“骨架”,咱们再聊聊“心脏”,也就是插电混动车的续航问题。

很多人买插电混动车,图的就是既能享受用电的便宜,又没有纯电车的里程焦虑。

但现实中不少车主都有个烦恼,就是车的纯电续航里程太短,在市区里跑不了多远就得启动发动机了。

一旦电池没电,靠发动机硬拖着跑,油耗甚至比同级别的纯燃油车还高,这就失去了插电混动的意义。

国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明年开始实施的新政策就规定了,插电混动车的纯电续航必须超过一百公里,才能享受购置税减免。

就在不少车企还在想办法怎么达到这个“及格线”的时候,比亚迪已经奔着“优秀”去了。

就拿前面提到的那款“夏”来说,高配版本已经用上了容量更大的刀片电池,纯电续航直接做到了两百多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呢?

对于绝大多数在城市里上班通勤的人来说,可能充一次电,跑一个星期的上下班都足够了,完全可以把这辆车当成一辆纯电动车来用,彻底告别日常加油。

这还没完,比亚迪更省油的新一代混动技术也快来了,配合上容量更大的电池,明年的新车纯电续航里程很可能普遍突破三百公里。

到了那个时候,发动机的角色就真的变成了长途旅行时的“后备电源”,亏电行驶的成本会变得非常低,几乎跟用电差不多。

这等于直接把传统燃油车的最后一点优势也给抹平了。

最后,咱们说说那个最让人兴奋,也最能解决大家痛点的技术——充电速度。

比亚迪放大招,5分钟充电400公里,明年上市-有驾

这么多年,大家总说“里程焦虑”,但其实随着电池技术发展,现在的新能源车续航五六百公里已经很普遍,日常用基本都够了。

真正让人头疼的是“补能焦虑”,尤其是节假日,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前排起长长的队伍,成了所有电车车主心里的痛。

比亚迪提出的“充电5分钟,补能400公里”,听起来就像是给手机充电一样快,直接把这个最大的痛点给解决了。

这背后是一套叫做“兆瓦闪充”的技术。

咱们得明白,“兆瓦”是个什么单位。

我们家里给车充电的桩,功率一般是7千瓦,外面公共的快充桩,快一点的也就一百多千瓦。

而1兆瓦等于1000千瓦,这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为了实现这么快的充电速度,比亚迪开发了一套高压平台,把电压和电流都提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就像是把自来水管换成了泄洪的闸门,能量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灌进电池里。

更关键的是,比亚迪没打算把这个技术只用在几十上百万的豪车上。

按照他们的计划,明年二十万级别的家用车,甚至更便宜的车型,都有可能支持这种闪充技术。

这就好比,以前只有专业运动员才能穿的顶级跑鞋,现在普通人也能买到,大大提升了使用体验。

当然,光有快充车还不行,还得有配套的快充桩。

比亚迪也想到了这一点,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建成超过四千座这样的闪充站,让这项技术真正能用起来。

所以你看,把这三件事连在一起看,就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了,而是一套组合拳。

用一体化大压铸技术,从根本上降低造车成本,让车价更有竞争力;用大电池和新一代混动技术,让车子更好开、更省钱,产品力更强;再用兆瓦闪充技术,彻底打消大家对充电的顾虑。

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一半,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光靠堆配置、拼价格已经走不远了。

谁掌握了更核心、更底层的技术,谁才能在接下来的淘汰赛里站稳脚跟。

比亚迪明年的这些动作,无疑是给整个汽车行业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逼着所有对手都必须思考,是跟进技术投入,还是在价格上做出更大的牺牲。

这场关于未来汽车的终极竞争,可能才刚刚拉开序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