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6当接驳车,听上去挺高大上,其实也挺让人好奇的。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感觉是个蛮专业的赛事,毕竟国际两个字就带着份量。理想这回不仅是战略合作伙伴,还让理想i6做官方志愿接驳,这角色挺有意思:一方面是新能源智能车,一方面又得跑得灵活,服务大伙,这个结合挺新鲜。
刚听说i6外观的时候,我脑子里蹦出一个词——鲨鱼形态。感觉不像传统SUV那种硬派的棱角,而是更流线的柔软棱角,4950毫米的车长确实挺长,宽度1935也属中大型SUV水准,这尺寸跟同级别车型比如蔚来ES6还是有点差距,理想强调低风阻和上下分色车身,像云朵黄、小灰鲨这些名字挺有意思,我同事之前看车说,颜色多了能满足年轻用户多样化需求,你同意吗?不过说实话,这种颜色叫法虽然花哨,开过车其实大多还是追求看着质感好,容易打理,颜色对日常用车体验到底影响多大?我倒是没仔细算过,但看多了感觉外观多样性确实能稍微拉脸面,尤其买车讲排面的时候。
内饰那块,我觉得亮点不少。21.4英寸的超清后舱娱乐屏,说真的,这尺寸比不少平板还大,后排乘客坐着基本不无聊。环抱式座椅听起来很舒适,我朋友开过理想的车,提过他们座椅包裹性挺好,长时间坐不累。这个智能冷暖双用冰箱,也算是比较人性化的设计,懂得看场合刚好可以冷藏水和饮料,比赛现场志愿者们要是累了能马上喝冰饮,挺贴心——不过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类似配置我们在同价位的人车车型里见得还真不少,像理想这种把它标配出来,倒算是丢下了一个梯队差异,算是给驾驶/乘坐体验投了好票。
动力和续航,直接说磷酸铁锂电池+5C超级充电,十分钟续航五百公里,听起来挺未来感,但带着点质疑——这个500km应该是指CLTC 工况近似续航?毕竟实际用起来,续航会被开空调、路况、速度这些因素影响,我自己开车几年,电动车标注和实操差别往往有15%-25%左右。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这种感觉。有次朋友试驾国产某款主流纯电SUV,官方续航写着600公里,结果在冬天开了半天冬风直吹,实际只有450公里不到。理想这里580+公里的续航,对日常通勤或者长途支援都足够。顺带头脑风暴下,假设以每公里充电成本0.3元计算,十分钟充满500公里,大致续电费要150元,这算是比较经济的出行成本了,平时加油起码得花倍数。是不是意味着接驳车在赛事那几天使用起来也更省心?
智能驾驶方面,激光雷达、700TOPS Thor-U 芯片、VLA大模型,130km/h自动紧急避让,这个组合还是挺强的。要知道很多主流车的辅助驾驶还停留在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组合,这激光雷达加持,理论更准确。去年我见过一位在特斯拉服务中心工作的朋友吐槽,特斯拉在复杂拥堵路况下辅助驾驶偶尔会被坑,所以理想这波推进高算力芯片,其实是在用算力换安全,算是理解供应链侧力争用料的结果。激光雷达成本还没便宜到能像摄像头那样大规模普及,这对研发和成本控制是考验。
说到安全,理想i6这三腔远端气囊到底啥意思?简单点理解就是气囊能覆盖更多碰撞角度,提供多层防护,52014nm/deg扭转刚度对比同级车型,还算硬气。C-NCAP五星是基本门槛,但2024版还是刚更新不久,对研发团队来说,能赶这趟车先尝鲜,说明设计算是领先。这儿值得深入,是不是意味着理想i6在安全设计上较其他自主品牌拉开了差距?(没细想过,纯分析猜测)
我这会儿有点跑题了,说回它做接驳车的实际情况。志愿者小张跟我聊,说比起以前租的老车,i6隔音真好,大家坐着静静的,回去休息效率高多了。这细节挺贴切,比赛现场人多声音吵,车内安静感变得值钱。我自嘲一声,写了这么多,说实话我对志愿者的工作流程没深入过,照理说高智能车队肯定会重新调整流程对不对?不过细节方面没办法,没人公开分享,我只能靠听别人说和现场观察。
这两天我翻相册,发现理想i6轮毂上的七幅旋风设计,会不会对低风阻确实有帮助?毕竟风阻跟续航关系大,设计轮毂是个小细节但影响续航,算是实实在在科学依据上的加分。相比同价格段的蔚来车型,理想这方面的细节更注重低风阻+续航,蔚来更多强调操控和内饰质感,不知道你怎么看?
整体说来,理想把i6推这么前面做运动赛事配套,挺聪明的至少从品牌认知上是加分的。虽然我一开始觉得志愿接驳车干嘛非得那么高大上,但想想赛事场景特殊,用户需求也不一样,理想这仿佛在用供应链优势和研发能力铺一条差异化路线。你觉得这种模式能火多久?或者有没有更适合的车型组合?
最后想问问你,理想i6这种对细节极致追求的产品,普通消费者会不会觉得奢侈点?毕竟多功能和高科技带来的维护成本,日后旧车保养会不会是坑?(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