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在11月15日向美国本土供应商下达通知,未来两年内停止使用中国制造零部件,全面改用非中国来源
这是一刀直接砍在供应链上
上海超级工厂曾靠高效率和低成本托住全球扩张的底盘,零部件本土化率在2025年2月已超过95%,与超过400家本土一级供应商签约,其中60多家进入其全球供应体系
马斯克此前多次公开称“中国供应链的参与功不可没”,如今转向,意味着一套熟练体系要被拆开重装
中心观点很简单:这更像是一场政治压力下的主动配合,而不是纯商业算计
过去一年,美国对新能源链条持续加码,10月23日起车用锂电池关税从7.5%提升到25%,并计划在2026年将非车用锂电池关税也提至25%
睿咨得能源分析师陈姗的判断是,美国意在摆脱对中国电池的依赖,借关税刺激本土制造业
企业拿政策红利,却延用中国零件,矛盾迟早会被摊开
问题来了,两年时间,能不能在不牺牲质量与交付的前提下完成替换?
供应链不是零散拼图,而是一条连着原材料、设备、工艺和人力的长链
2018年起,特斯拉使用中国永磁电机,中科三环等进入其供应体系,配套逐步成熟
把这条链从中国抽走,不只换供应商,更是重建一整套节奏、标准和协同
替代路径并非没有尝试
特斯拉曾推进美国本土自供比例,也在墨西哥启动组装线
现实不理想,成本抬升,良品率难追上上海的水平
更尴尬的是,部分“非中国产”的标注,绕一圈依旧要经过中国加工,这就是看上去“去中国化”,实际上只是标签变化
墨西哥、印度、越南承接产能的愿景确实存在,但规模、技术和配套短板仍是硬骨头
欧洲车企给出的另一条路更接地气
德国、日本的厂商继续深耕中国供应链,盯实际成本、看稳定性,不主动切断成熟体系
电动车竞争刚进胶着期,任何效率损耗都是把机会递给别人
这不是站队问题,是算总账问题
特斯拉必须为这次让步付出代价
过去几季毛利率走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价格战已压缩利润空间
再叠加供应链重构,成本更容易上行而不是下降
涨价的压力会自然传导到零售价
但“更贵”未必伴随“更好”,交付节奏、用户体验都可能被拖累
资本市场尤其怕不确定,一旦交付乱、利润预期改写,股价波动随之而来
马斯克善于制造话题,但资本最终看报表
特斯拉(2025年2月11日)的表态是:“特斯拉得以高效迅猛发展,中国供应链的参与功不可没”
这句赞誉与如今的通知并列,冲突感很强
直新闻专家陈冰认为,这次更像提前表态,主动贴近政策方向,以减少未来阻力
这解释了“为什么是现在”的节奏,但并不回答“怎么做得稳”
中国供应商的处境也需要被看见
短期订单波动难免,长期看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已在欧洲、东南亚落子,客户结构走向多元
2025年前四个月,中国锂电池出口至美国金额39.34亿美元,同比降9.3%,美国占比22.5%
数字透露的是调整中的再平衡
马斯克不买,还有其他市场接盘
供应链不会因一家公司停摆而停滞
看似承接机会的国家也不轻松
政策可以拨地划圈,但制造业需要时间打磨,技术、人才、配套和管理缺一不可
如果节奏跟不上,“机会”就会变成烫手山芋
这不是怀疑新兴制造的潜力,而是提醒复杂产业链的落地规律
更深的一层,是这刀砍在全球制造的协作上
过去几十年形成的互相依赖,保障了质量与成本的平衡,抵消了市场波动的冲击
人为切断网络,意味着每个环节更脆弱,每家公司更孤立,最后是效率的损耗和体系的碎片化
特斯拉今天的选择,是在地缘压力下的缩影
当政治逻辑盖过商业逻辑,企业灵活性和创新力都会被消耗
有人会问,这是否就是全球产业链的重新洗牌?
答案还需时间验证
也可能只是阶段性的政治实验,付出高昂成本后,逐步回到效率优先的轨道
观察窗口已给出:11月18日是否有特斯拉官方声明,随后资本市场与行业协会的反馈都将体现预期修正
最值得记住的一句,是对信任机制的提醒
马斯克曾用“中国速度”铺开特斯拉的黄金年代,如今却要切断这条让他走向全球的脉络
真正被砍的,是跨地域协作的信任
如果更多公司被迫在供应链上做政治表态
受伤的不只是某个国家的制造,更是消费者和整个产业
结论不需要复杂:这次“去中国化”不只是企业策略,更是一次高风险的系统性重构
两年期限已被按下,路径选择还在摇摆
成本、交付、品质的三角难题正在逼近
在答案出现之前
最重要的是保持对事实的克制与对效率的敬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