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扎堆“含华量”,统一套路救市,真能逆转颓势吗?

最近只要一聊到汽车,尤其是咱们国家的新能源车,您可能总会听到一个新词儿,叫“含华量”。

这词听着挺新鲜,但意思其实挺直白的,就是说一辆车上,用了多少华为的技术,或者跟华为的品牌沾了多大的边。

现在这股风潮可了不得,从国企大厂到合资品牌,好像谁不提一提自家产品的“含华量”,就感觉在市场上矮人一头似的。

车企扎堆“含华量”,统一套路救市,真能逆转颓势吗?-有驾

一时间,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跟华为合作,好像只要贴上华为的标签,就能立马扭转局面,卖个满堂红。

可这事儿真有这么简单吗?

这种“抱大腿”式的做法,究竟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还是只是一时热闹的权宜之计?

这背后的门道,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

这股风潮的兴起,还得从问界系列说起。

几年前,当华为刚开始跟车企合作,推出问界M5的时候,市场上的声音其实挺复杂的,观望的人居多。

谁也没想到,华为一出手,就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车企扎堆“含华量”,统一套路救市,真能逆转颓势吗?-有驾

它可不是简简单单地卖给车厂一些零件或者一套系统就完事了。

从这辆车应该是什么样、有什么功能,到怎么宣传、怎么定价,再到最后怎么在店里卖出去,华为几乎是手把手地全程参与,深度主导。

这种做法,完全颠覆了传统汽车行业那种主机厂和供应商之间泾渭分明的合作模式。

这就好比一个顶尖的互联网产品经理,空降到一个传统的制造工厂,用一套全新的思维方式来定义和打造产品。

结果大家也看到了,特别是新款问界M7,上市不到三个月订单就突破了十万台,这样的销售速度,让许多在车市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牌车企都看傻了眼。

榜样的力量是惊人的。

眼看着问界卖得这么好,其他车企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原先的犹豫和观望,迅速变成了焦虑和追赶。

车企扎堆“含华量”,统一套路救市,真能逆转颓势吗?-有驾

上汽集团这样的大国企,率先行动起来,宣布要跟华为合作,打造一个全新的品牌;紧接着,东风、长安、广汽这些重量级选手也纷纷跟进,生怕掉队。

东风旗下的高端品牌岚图,更是直接在新车发布会上高调宣布,全系列车型都要用上华为最新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宣传上恨不得把“华为”两个字刻在车身上。

更有意思的是,就连一汽奥迪这样的传统豪华品牌,也在新推出的车型上搭载了华为的智能驾驶方案。

这一下,整个汽车圈的氛围就变得非常微妙了,仿佛一夜之间,和华为合作成了检验一个车企是否跟上时代潮流的标志。

但是,在一片叫好声中,车企们自己的心里,其实是五味杂陈的。

一方面,华为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确实像一块巨大的磁铁,能迅速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实实在在地拉动销量,这对于很多正处在转型阵痛中的企业来说,诱惑力太大了。

可另一方面,一种深深的担忧也随之而来。

车企扎堆“含华量”,统一套路救市,真能逆转颓势吗?-有驾

早些年,上汽的董事长就曾说过一句引发巨大争议的话,大意是不能接受华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因为那样一来,华为就掌握了“灵魂”,而车企自己只剩下一个“躯体”。

这话在当时听起来可能有点保守,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却道出了所有车企内心最深处的纠结。

毕竟,没有哪家企业愿意把自己的核心命脉,比如产品怎么设计、品牌怎么塑造、用户数据怎么管理,全都交到别人手里。

这就像你开了一家餐馆,结果从菜品研发到后厨管理,再到前厅服务,甚至连店名怎么取,都由别人说了算,那你自己还算老板吗?

咱们可以看看现在新能源市场上那些真正做得风生水起的品牌,它们是怎么做的。

比亚迪,从电池、电机到电控,核心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智能化方面也在快马加鞭地自研。

吉利,通过自己的科技公司,也在构建属于自己的智能化体系。

车企扎堆“含华量”,统一套路救市,真能逆转颓势吗?-有驾

还有大家熟知的“蔚小理”,也就是蔚来、小鹏和理想,他们从诞生之日起,就把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自主研发,看作是企业的生命线,是区别于其他品牌最核心的竞争力。

即便是跟华为合作关系非常紧密的奇瑞,它在与华为共同打造智界品牌的同时,也并没有放弃自己在星途等其他品牌上独立研发智能系统的努力。

这就说明,但凡有实力、有远见的企业,都明白一个道理:核心技术和品牌主导权,是绝对不能轻易假手于人的。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华为的角色和传统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比如德国的博世,有着本质的不同。

博世也会为全球各大车企提供非常先进的技术和零部件,但它始终是一个“幕后英雄”。

消费者买一辆奔驰车,会为奔驰的品牌和品质买单,而不会说自己买的是一辆“博世车”。

可华为不一样,它的品牌光环实在是太强大了,强大到足以直接穿透车企的品牌,直达消费者内心。

车企扎堆“含华量”,统一套路救市,真能逆转颓势吗?-有驾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鸿蒙智行旗下的车型,首先是“华为的车”,其次才是问界或者智界。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现实的结果:车企辛辛苦苦造出来的车,最后品牌荣誉和市场红利,很大一部分都被华为的品牌光环吸走了,自己反而更像一个代工的角色。

这种合作模式下,华为的品牌越来越响亮,而合作车企自身的品牌形象却可能变得越来越模糊。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盲目追求“含华量”,真的能拯救那些陷入困境的车企吗?

这恐怕要分情况来看。

对于像奥迪、宝马这样的百年豪华品牌,它们的品牌价值已经根深蒂固,消费者对它们的认可度极高。

它们选择与华为合作,更多的是一种“强强联合”,利用华为的技术来快速弥补自己在智能化领域的短板,让自己的产品更具竞争力。

车企扎堆“含华量”,统一套路救市,真能逆转颓势吗?-有驾

它们的品牌足够强大,不用太担心被华为的光环所掩盖。

但是,对于那些刚刚起步、品牌基础还很薄弱的国产新兴高端品牌来说,把宝全部押在“含华量”上,可能就不是一个长久之计了。

短期来看,靠着华为的名头确实能吸引一波关注和销量,解燃眉之急。

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华为的技术是面向整个行业的,今天你可以用,明天你的竞争对手也可以用。

当市场上到处都是搭载华为技术的汽车时,你的独特性又在哪里?

消费者凭什么还要选择你?

到头来,大家又回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比拼的还是各自的品牌、设计、服务和成本控制能力。

所以,与其一门心思地去追求“含华量”的高低,不如冷静下来,认真思考一下,像小米、理想、蔚来这些同样没有依赖华为的品牌,它们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它们成功的背后,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是创新的商业模式,是独特的品牌文化。

传统车企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转变思维,学会用互联网的逻辑去思考问题,去和用户交朋友,那么就算把车武装到牙齿,恐怕也只是治标不治本,难以真正走出困境,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