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这个牌子,真的是你想都想不到的变化。几年前,还在朋友圈晒的,都是卡宴、帕纳美拉那种高端范儿,特别是在我们这边,开一台保时捷,绝对就是土豪的象征。记得一次跟朋友聊天,他说,买个保时捷,半年都提不到车,得加价。那会儿,保时捷在国内的市场环境,是标准的稀缺资源。
但不得不说,局势变了。最新的财报出来,保时捷的业绩一落千丈。利润暴跌掉六成多,也就是说,原本很赚的生意,现在变得不那么香了。再看看价格,Macan的纯裸车价,已经跌破35万?真心没想到,之前这车刚上市时,定价就接近40万,大家都觉得贵但还能接受,这个价还在打折促销。
这些数字其实没有那么容易操控。像我自己在供应链这个行业做过,每一辆车的成本都不能忽略——芯片缺货、涨价、加价原材料这些因素叠加,原本利润就不高。可保时捷的定价策略,从来都不像一些自主品牌那样白菜价吸引。它是靠品牌溢价、体验和颜值堆出来的。现在利润缩水,价格都跌了几万,凭什么还能坚持?销售一跌再跌,大家都觉得保时捷是不是要凉了。
我最近还翻过笔记(真的是翻到当年买的车的发票),当时开的是第一代Macan。那会儿,提车时,销售还笑呵呵地说:你这个价,算是便宜货啦。看来,曾经疯狂的等待和收割,变成了亏钱货。但,问题来了——这是不是意味着,保时捷的豪华标签就此崩塌?还是说,价格调下来反而能带动一些刚需的买家?你觉得呢?
说实话,保时捷曾经也不是没试图转型。去年,看到新闻说他们也开始搞新能源,推出了插电混动和纯电车型。大众化?也还可以理解。毕竟,电动车在很多城市靠绿牌,确实方便开。可是谁会想到,保时捷的新能源,效果其实很一般。相较于特斯拉、宝马,似乎还差点意思。
我曾经跟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说:保时捷的油车,特别讲究调校,出的问题也讲究修。这次他们试水新能源,问题就是——感觉很新、但不真正那种感觉。有人直言,绿牌车其实就是加了绿牌标签的油车,开在路上,还是一样的动力和油耗。(这句话我觉得也挺有道理的,没细想过油改电的事,就像买家港车当新车似的粗暴。)
调研一些同价位车型,比如奥迪、宝马、奔驰的SUV,Urban同级别的车,开起来都比保时捷带劲。比如宝马X3,虽说不如卡宴的大气,但油耗更低,底盘扎实。奥迪Q5,配置更丰富,又有一定的品牌schutz。试比较实操差别,发现保时捷的驾驶感确实优于那些常规豪华,但劣势在于价值感下滑后,差距被逐渐缩小。是不是觉得有点惋惜?我也这想的。
这里要补一点:保时捷的供应链变得更复杂,原料难买,芯片更稀缺。技术上,研发投入也在增加,但能不能马上变成爆款,还是个疑问。比起一开始的高利润、稀缺感,现在一个要面对长尾市场和库存的难题。
我还记得,有次朋友问我:保时捷加新能源是不是想扭转乾坤?。我当时随口说了句,可能吧,但Tesla在那边已经把市场变成了‘电动王’,谁跟谁拼?其实我心里也很清楚,新能源这事,没想过得特别顺利。就像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去年还逛的展厅里,一堆绿色牌照的车,和那一套特意装修得很高端的展台。客户的需求也在改变。只是,绿牌背后玩起来,有点像打擦边球。
所以,保时捷还能不能东山再起?我猜,或许还能,但不会像以前那么容易。除非它能带出新技术,重新定义豪华。比如未来推出的纯电超跑,或许能给品牌带来新的死忠粉。问题是,用户心理也在变。有些人厌烦了用惯了燃油车的驾驶感,准备迎接电动,也有人觉得纯电还是不够地气。
问个有趣的问题:你觉得,价格还能再跌吗?我估算,折到三十万以内的Macan,转手也会变得很困难。保值率会不会像一年前那样,跌得不可收拾?(这块有个乱猜:也许是我太悲观了,要不是市场情绪恶劣,价格也不会掉得那么快。)
谁知道呢,车这个东西,就像人生一样,充满变数。不知道你们怎么看,保时捷还能不能在这场价格战中挣扎出一条血路?还是说,像我猜的,那些情怀车,恐怕只剩回忆了?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