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市场里有个事儿,聊的人特别多,就是那个挂着大众标的大个子MPV,威然,价格突然就下来了。
听说有些地方优惠完,最低配19万块钱就能开回家,这可是从原来快三十万的价格上直降了十一万。
一听这消息,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哇,这么大一台德系车,才卖这个价,是不是捡到宝了?”毕竟,车长超过五米三,第二排还是那种带按摩、带腿托的航空座椅,听起来确实让人心动。
但是,买车跟买菜不一样,不能只看标价便宜了多少,还得看看这车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它便宜的背后,是不是藏着一些现在人不太能接受的“老毛病”。
今天咱们就站在一个普通买车人的角度,好好地、详细地把这台大众威然掰开揉碎了看一看,看看这台降价后的大车,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
首先,咱们得聊聊买这种七座大车,最看重的是什么。
那肯定是空间,是为了能舒舒服服地坐下一家人,或者体体面面地接待客户。
从外面看,大众威然这个块头绝对是唬人的,五米三多的车长,往那一停,气场确实足。
拉开车门,第二排那两个独立的“老板座”也确实是享受,坐上去感觉自己就是全车最尊贵的客人。
可问题就出在,当你满怀期待地想去体验一下第三排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非常尴尬的现实。
那个第三排,空间小得可怜,一个身高一米七五左右的成年人坐进去,膝盖基本上是顶着前面座椅的后背,头也快够到车顶了,整个身体是蜷缩着的,非常难受。
这已经不是舒不舒服的问题了,而是能不能正常坐人的问题。
咱们可以想象两个很常见的场景。
第一个,公司里来了重要的合作伙伴,你开着威然去机场接人。
把领导、贵宾安顿在舒服的第二排,随行的同事或者客人就得委屈地挤进第三排。
一路上一两个小时下来,人家下车的时候可能腿都伸不直了,这商务接待的效果是不是就打了折扣?
第二个场景,周末带着全家老小出门郊游。
爷爷奶奶坐在第二排享受按摩,可孩子要是被安排在第三排,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在后面喊“太挤了,腿麻了”。
所以说,威然这个七座,实际上是一个“5+2”的布局,而且这个“+2”的应急性质非常强,几乎没什么实用性。
对于真正需要满载七人出行的家庭来说,这个硬伤是致命的。
这就好比你花钱买了个大三居,结果发现其中一个卧室小到只能当储藏室,心里肯定会觉得不值。
说完了空间这个最直观的问题,咱们再来算一算经济账,也就是用车成本。
现在油价可不便宜,大家买车,尤其是这种家用的大车,对油耗都特别敏感。
大众威然用的那套EA888发动机,是大众的明星产品,动力没得说,技术也很成熟。
但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纯烧汽油的,而且胃口还不小。
官方公布的百公里油耗是8升多,但根据大量车主的实际反馈,在城市里开,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堵车的时候,油耗轻松上到十个、十一个,甚至更高。
咱们再看看现在市面上的竞争对手都是什么情况。
常年霸占MPV销量榜首的别克GL8,现在推出了插电混动版,能用电跑一百多公里,平时在城里开基本不用油,综合下来油耗非常低,每个月还能卖出去大几千台。
丰田的赛那,靠着自家的油电混动技术,一箱油能跑上千公里,是出了名的省油。
更不用说咱们的国产品牌了,像腾势D9、岚图梦想家这些车,不仅有插电混动,还有纯电动版本,用车成本可以做到非常低。
有人就仔细算过一笔账,虽然买一台插电混动的GL8可能要比降价后的威然贵上几万块钱,但是按照现在这个油价,开个三五年,省下来的油钱就能把这个差价给赚回来了,后面再开就全是省的。
这么一对比,威然在油耗上的劣势就太明显了。
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买一台车回来是改善生活品质的,不是请一位“油老虎”回家供着的。
所以,很多人在4S店里看了一圈威然,觉得价格不错,可一出门拐到隔壁新能源品牌的店里一算账,就立马改变主意了,这也是为什么威然六月份全国只卖了八百多台,连人家GL8销量的零头都不到。
最后,咱们再聊聊车里的配置和科技感。
现在的汽车,早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了,它更像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空间。
咱们的国产车在这一点上做得尤其出色。
你花二十多万买一台国产新能源MPV,车里的大屏幕、智能语音控制、5G网络、甚至车载冰箱和小桌板都给你配得齐齐整整的。
你可以动动嘴就让车子帮你开关车窗、调节空调、播放音乐,后排的家人还能看着大屏幕电视,享受着零重力座椅。
这种体验,会让坐车的每一个人都觉得很舒服、很方便。
回过头来看大众威然,它的内饰设计还是几年前的风格,车机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智能化程度,跟现在的主流水平比起来,明显是落后了。
很多在国产车上已经是标配的功能,比如手机无线充电,在威然上你还得买高配车型才有。
这种在配置上的“吝啬”,让它在科技感和舒适便利性上,完全没法和同价位的国产新能源车竞争。
虽然大家都承认,大众的底盘调校确实很扎实,开起来感觉很稳重,德系的做工用料也比较讲究。
但在今天,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变了。
过去大家买车,可能很看重品牌,觉得“大众”这两个字就值好几万。
但现在的人买车越来越理性,大家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力:空间够不够大、用起来省不省钱、配置丰不丰富、坐起来舒不舒服。
当这些核心需求都得不到很好的满足时,那个曾经闪亮的品牌光环,也就慢慢褪色了。
总的来说,大众威然这次大幅度降价,看着好像是给消费者送福利,但实际上更像是一种面对市场激烈竞争的无奈之举。
它试图用价格来弥补自己在产品力上的短板,但这些短板,比如第三排的局促空间、偏高的油耗和落后的智能化配置,恰恰是今天MPV消费者最在意的几个点。
与其花19万买一台空间有硬伤、油耗高、配置低的“降价合资车”,很多人宁愿多花一点钱,去选择一台技术更先进、使用成本更低、乘坐体验更好的插电混动车,或者直接投入国产新能源的怀抱。
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消费者的选择已经清楚地表明,光靠降价和吃老本是行不通的。
大众如果真的想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继续赢得尊重,最应该做的,是尽快拿出搭载最新技术、真正符合中国家庭需求的新产品来,而不是简单地对一款过时的产品进行降价促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