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上半年,宝马集团交出了一份令人揪心的财报:净利润同比暴跌 29% 至 40.15 亿欧元,营收下滑 8% 至 676.85 亿欧元。作为德系豪华三强中表现相对稳健的一员,这样的跌幅背后折射出传统车企在电动化浪潮中的集体焦虑。这场利润危机究竟因何而起?宝马能否凭借电动车逆转局势?我们从数据表象深入产业肌理,探寻答案。
中国作为宝马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上半年销量同比下滑 15.5% 至 31.8 万辆,成为跌幅最惨烈的市场。曾经的走量主力 X3/X4 销量暴跌 24.6%,i3/i4 更是狂泻 70.8%。这背后是本土品牌在 30-50 万级市场的全面围剿:小米 SU7 以 21.59 万起售冲击豪华 B 级车市场,理想 L7 以 31.98 万的价格提供百万级配置,甚至问界 M9 的鸿蒙座舱让宝马 i7 的 iDrive 系统显得老态龙钟。更致命的是终端价格体系崩塌 —— 宝马 5 系终端折扣率一度扩大至 34%,裸车价从 40 万直逼 30 万,这种 “以价换量” 的策略虽短期止血,却透支了品牌溢价能力。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税和美国加征的关税,成为压垮利润的最后一根稻草。宝马财报明确指出,关税导致汽车业务息税前利润率下滑 1.5 个百分点。以出口至美国的 iX 为例,单车关税成本增加约 5000 美元,而中国工厂生产的 iX3 出口欧洲时,反补贴税使其在德国市场的售价较本土竞品高出 8%。这种 “双向征税” 让宝马陷入两难:既要承担额外成本,又面临市场份额流失风险。
上半年超 40 亿欧元的研发投入中,70% 用于新世代平台和电动化技术。尽管第六代 eDrive 电驱系统让 iX3 续航提升 30%、充电速度加快 30%,但这些技术尚未完全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更关键的是,宝马仍在为过去的技术路线埋单 ——2024 年因燃油车价格战导致的 44 亿欧元利润损失中,超半数源于定价压力,这种 “传统业务失血养电动” 的模式,在资本市场引发对现金流安全的担忧。
表面看,宝马电动化表现可圈可点:新能源车销量增长 18.6% 至 31.9 万辆,占总销量 26.4%,MINI 纯电车型更是暴增 361.7%。但深入分析暗藏危机:纯电车型销量同比仅增 15.7%,增速低于混动车型的 29%,且核心车型 iX3 销量同比下滑近 50%。这种 “混动依赖症” 暴露了宝马在纯电领域的短板 —— 当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和 800V 平台实现续航突破时,宝马的励磁同步电机虽在操控性上占优,但智能化体验已落后一代。
9 月慕尼黑车展即将首发的新世代 c,承载着宝马的全部希望。基于 Neue Klasse 平台打造的这款车,搭载 46mm 大圆柱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20%,充电 10 分钟可增加 300 公里续航。更革命性的是 “电池车身一体化” 技术,使整车重心降低 10%,配合全新开发的励磁同步电机,iX3 的动态性能有望重塑 “驾驶乐趣” 标杆。此外,与 Momenta 合作开发的 L3 级智驾系统,将首次实现高速领航辅助与城市道路的无缝衔接,弥补宝马在智能化领域的历史性短板。
宝马正加速推进 “在中国,为中国” 战略:2026 年沈阳工厂将投产新世代车型,针对中国用户偏好优化轴距和智能座舱。与华为合作开发的 AI 语音助手可精准识别方言指令,数字钥匙支持 NFC/RFID 多模解锁,甚至座椅加热功能可根据用户体温自动调节。这种深度本土化不仅是应对竞争的战术调整,更是对 “豪华” 定义权的重新争夺 —— 当蔚来通过 NIO House 重构用户体验,宝马必须证明德系豪华可以更懂中国。
比亚迪上半年以 214.6 万辆的销量彻底甩开特斯拉(72 万辆),其 “刀片电池 + DM-i 混动” 组合在 15-30 万市场形成垄断。而特斯拉通过 4680 电池和 FSD V12 的持续迭代,在高端市场巩固优势 ——Model S Plaid 的 2.1 秒破百和全自动泊车功能,仍让宝马 i7 M70L 相形见绌。更可怕的是,比亚迪的海外扩张正在挤压宝马生存空间:其在英国市场的销量同比增长 400%,德国市场更是飙升 390%,直接冲击宝马 iX3 的基本盘。
宝马的 “双线作战” 策略正在承受压力:一方面要维持燃油车利润(2024 年燃油车仍贡献 75% 的利润),另一方面需为纯电研发输血。这种平衡在政策变局下愈发艰难 —— 中国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即将到期,欧盟 2035 年禁售燃油车令进入倒计时。相比之下,比亚迪已全面停售燃油车,特斯拉更是 All in 纯电,这种战略定力让宝马在技术路线选择上陷入被动。
宝马正通过 “双向本土化” 重建供应链韧性:一方面推动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在匈牙利设厂,确保大圆柱电池的稳定供应;另一方面扶持中国供应商出海 —— 河南神火集团的再生铝已用于沈阳工厂生产,单吨碳排放较原铝降低 18 吨。这种 “中国技术反哺全球” 的模式,让宝马在应对地缘政治风险时多了一份底气。
新世代车型的市场表现将决定宝马的命运走向。2025 年慕尼黑车展首发的 iX3 需在 2026 年实现月销破万,2027 年推出的纯电 M3 要在性能和智能化上对标特斯拉 Model 3 Plaid。与此同时,宝马必须在 2027 年前将电动车毛利率提升至 15% 以上(目前不足 8%),否则持续的亏损将引发资本市场的信任危机。
宝马的电动化之路充满不确定性:第六代 eDrive 系统的研发投入已超 120 亿欧元,若新世代车型销量不及预期,这笔巨额投资将成为沉重负担。更关键的是消费者认知的转变 —— 调研显示,35 岁以下豪华车用户中,仅 28% 认为宝马是 “电动化领导者”,这一比例远低于特斯拉的 67% 和蔚来的 45%。如何在产品力提升的同时重塑品牌形象,将是比技术突破更难的课题。
当电动车的 “三大件”(电池、电机、电控)逐渐趋同,豪华的定义权正在向智能化体验转移。宝马能否凭借新世代车型的 “驾控超级大脑” 实现毫秒级响应,能否通过视平线全景显示和向心中控重构交互逻辑,将决定其能否在 “软件定义汽车” 时代守住豪华阵地。这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一场关于 “汽车本质” 的哲学思辨 —— 当自动驾驶普及,驾驶乐趣是否依然是豪华车的核心价值?
宝马的这场利润危机,本质上是传统车企在产业革命中的必经阵痛。新世代平台的押注、本土化战略的深化、供应链的重构,这些举措如同在悬崖边搭建的钢索桥,每一步都惊心动魄。若能在 2027 年前实现电动车销量占比 30%、毛利率回升至 18% 的目标,宝马或将浴火重生;反之,等待它的可能是被时代列车抛下的命运。这场关乎生死的电动化突围战,不仅是宝马的独角戏,更是整个传统汽车工业的生存启示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唯有真正理解 “豪华” 本质、敢于颠覆自我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