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泰和小米都因“神似保时捷”引发热议,结局却天差地别:众泰2025年销量仅14台,深陷退市危机;小米SU7上市9个月锁单超24.8万辆,稳居顶流。 这场命运分野背后,藏着中国汽车工业十年浮沉的残酷真相。
众泰的“像素级抄袭”只剩空壳
2016年,众泰SR9因复刻保时捷Macan一炮而红,三天订单破2万,全年销量冲上33万辆。 车主买完第一件事是抠掉“Z”字标,换上保时捷车标。 这种“10万开保时捷”的虚荣营销,让众泰市值一度超300亿。
但扒开华丽外壳,内核全是硬伤。 发动机用三菱的老旧技术,变速箱采购盛瑞8AT,漏油顿挫成常态。 有车主吐槽:“车门一关像易拉罐变形,方向盘虚位能停艘船”。
致命的是研发摆烂,2024年研发费仅570万,比高管年薪总和还低。 董事长胡泽宇当年领走196万,技术团队只剩81人。
小米的“重构式借鉴”藏着硬核科技
小米SU7同样被称“保时米”,但保时捷官方回应:“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 区别在于:小米在Taycan的流线造型上,压出0.195Cd全球超低风阻系数,尾灯植入“米”字型光带,充电口隐藏进土星环灯圈。
真正让用户买单的是技术底气。 SU7 Ultra搭载自研V8s电机,转速飙到27200rpm,纽北赛道跑出2分09秒,比保时捷Taycan Turbo快4秒。 雷军把刷圈战车搬进车展,轮胎上还沾着纽北的泥。
众泰死在“三大件空心化”
众泰的溃败早有预兆。 2018年国六排放标准实施,众泰无合规发动机可用;新能源补贴转向技术导向,其续航300公里的电车因虚标遭集体投诉。
核心问题在“拿来主义”:发动机靠买,变速箱靠凑,底盘逆向开发。 当比亚迪搞出刀片电池,吉利研发出雷神电混,众泰还在用三菱的1.5T发动机。 2020年破产重整时,车间库存的336台车全是燃油车。
小米靠供应链“弯道超车”
小米入场时,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已成熟。 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比亚迪刀片电池敞开供应,英伟达Orin芯片算力达508TOPS。 小米用240亿研发费做系统整合:自研CTB电池包集成效率77.8%,澎湃OS系统打通手机-车机-智能家居,座舱语音响应0.8秒。
成本控制更显功力。 SU7用9100吨自研压铸机,将72个零件压成1个;车内五块屏幕共享高通8295芯片。 这种“顶级供应链+自研核心”的模式,让21.59万起的SU7毛利仍达5%。
雷军把营销玩成“情感爆破”
众泰的失败营销堪称反面教材。 经销商爆料:“SR9上市时疯狂压库,故障车不给退,4S店亏到集体维权”。 小米把发布会做成“粉丝狂欢”:雷军亲自答网友100问,7天无理由退订政策消除顾虑,甚至给首批车主开车门。
绝的是纽北事件营销。 SU7刷圈视频登上热搜,雷军演讲时播放工程师泪洒赛场的纪录片。 年轻人花20万买的不只是车,是“中国车干翻保时捷”的情绪价值。 数据显示SU7车主30岁以下占比超60%,其中42%来自BBA增购用户。
众泰毁于“山寨人设”
众泰曾有机会翻身。 2017年销量巅峰时,它手握33亿现金流,却把资源投给新壳项目“君马汽车”,继续抄袭奔驰GLA。 当比亚迪All in新能源时,众泰研发费砍到营收的0.5%。
用户信任彻底崩塌。 某二手车商透露:“众泰SR9三年残值率剩18%,比同价位国产车低30%。 买家宁可买十年车龄的真Macan,也不要仿品”。
小米用“生态锁死用户”
小米车主上瘾的是生态体验。 车内语音控制扫地机器人启动,手机导航自动流转到车机,回家路上空调已提前开启。 这种“人车家”闭环,让SU7用户平均每天唤醒小爱同学11.3次。
售后体系也是降维打击。 2025年小米在全国铺开235家门店,127个服务中心,技师全员小米认证。 当众泰车主为等个变速箱配件耗三个月时,小米已实现事故车维修全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