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L6销量持续攀升,男女老少都买,6座需求成分水岭

最近有个朋友,典型的改善型用户,准备把开了好几年的油车换掉,预算卡在三十万上下。

他在理想L6和奔驰C级之间反复横跳,拉扯了小半年,饭桌上聊起这事儿,他自己都觉得精神内耗严重。

他说,舍不得理想那套智能化的体验,感觉像是从诺基亚换到iPhone,回不去了;但又实在放不下那个三叉星徽标带来的“情绪价值”。

最后怎么着?

理想L6销量持续攀升,男女老少都买,6座需求成分水岭-有驾

他提了辆奔驰。

这决定不意外,但过程很有意思,它恰好把当下20-30万级汽车市场最核心的矛盾给摆在了台面上。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买什么车”的问题,而是一个“买什么价值”的问题。

理想L6这款车的成功,在我看来,不是因为它便宜了,而是因为它像一把手术刀,极其精准地把传统汽车消费中一团模糊的需求,给剖开了。

我们先来捋一捋,买一辆车,尤其是在这个价位的改善型消费,到底是在买什么?

过去很简单,买的是一个“综合体”。

品牌、性能、空间、配置、面子,所有东西打包在一起,形成一个模糊的“档次感”。

你买宝马3系,买的是它的操控、品牌历史和社交名片,打包出售,你没法单独拆开来算账。

但现在,新势力,尤其是理想,正在把这个“综合体”给“乐高化”了。

理想的产品矩阵,从L9到L6,看似是高低配,实际上是在玩一种模块化组合的商业游戏。

它的核心模块,是那个被戏称为“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家庭移动空间体验,以及增程技术解决的无焦虑出行方案。

这个是“理想”这个品牌的基本盘,是它的“安卓底层系统”。

然后,它提供了几个可插拔的“功能模块”让消费者自己选:

1. 座位模块:你需要6座吗?

理想L6销量持续攀升,男女老少都买,6座需求成分水岭-有驾

需要,那就去L9/L8的货架。

不需要?

好,L7/L6这边请。

2. 尺寸模块:你需要旗舰级的大空间吗?

L9/L7。

觉得够用就行,还能在城市里好开好停?

L8/L6。

3. 智能模块:你是高阶智能驾驶的狂热粉丝,愿意为未来的可能性买单?

上Max版。

你觉得智能驾驶就是个辅助,自己开最稳当,或者预算吃紧?

Pro版给你省下两三万。

你看,L6的畅销,其本质原因就清晰了。

它不是L9的“青春版”或“乞丐版”,而是精准命中了“五座+标准尺寸+理想核心体验”这个最大公约数模块组合的用户。

这些用户画像非常清晰:他们大概率已经成家,有孩子,但没有二胎或三胎的六座刚需。

理想L6销量持续攀升,男女老少都买,6座需求成分水岭-有驾

他们认可“移动的家”这个概念,但又不想为自己用不上的那个座位和多余尺寸支付溢价。

这笔账算得极精。

省下的几万块,是实打实的金钱账。

而他们获得的核心体验,和L大几万的L8/L9相比,并没有发生“货不对板”式的降级。

车里的屏幕还在,语音助手还那么灵光,开起来还是那么顺滑安静。

这种“既要又要”的心理,被L6完美拿捏了。

更有意思的是Pro和Max版本的选择。

这几乎成了一个当代消费心理学的经典案例。

很多人纠结的,并不是当下的功能差异,而是一种“错失恐惧症”(FOMO)。

我有个客户,开了两万多公里,智能驾驶里程是0。

他买之前也问过我:“买了Pro会不会后悔?以后城市NOA升级,会不会因为芯片算力不够被抛弃?”

我问他:“你信智驾吗?”

他说:“不信,什么智驾都不如自己踩刹车来得稳当。”

我说:“那你纠结啥呢?省下的两万块加油、保养、带家人吃几顿好的,不香吗?”

理想L6销量持续攀升,男女老少都买,6座需求成分水岭-有驾

他最后买了Pro,每次见我都说“真香”。

这个案例说明什么?

说明消费者正在被市场教育得越来越“精明”,越来越会“算账”。

他们开始区分“使用价值”和“情绪价值”。

对于一个坚定的“自我驾驶派”来说,Max版的城市NOA,其使用价值趋近于零,只有一点“我买了顶配”的情绪价值,以及一个为未来可能性“站岗”的成本。

当这两三万的差价足够清晰时,很多人会用脚投票。

这套“模块化”的打法,对传统豪华品牌(BBA)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文章开头我那个朋友,为什么在L6和奔驰C之间纠含了半年?

因为L6和C级,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维度的“价值模块”的直接碰撞。

奔驰C级:它的核心价值模块是“品牌徽标”。

那个三叉星,代表了一百多年的工业历史、社会公认的豪华身份和一种特定的审美范式。

你买它,很大程度上是在为这个“徽标模块”支付溢价。

它的智能化、空间、甚至部分舒适性配置,在这个价位上已经不具备任何优势。

理想L6:它的核心价值模块是“体验”。

理想L6销量持续攀升,男女老少都买,6座需求成分水岭-有驾

大屏、智能交互、舒适的座椅、无顿挫的驾驶、低廉的用电成本。

你买它,是在为这些实实在在的、每天都能感知到的“体验模块”付费。

所以,他的纠结,翻译过来就是:我这三十万预算,是应该投给一个能极大提升我日常出行“使用价值”的体验模块,还是投给一个能满足我“情绪价值”和社交需求的徽标模块?

最终他选择了奔驰,这说明“徽标模块”的价值,在今天,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依然坚挺。

这没什么对错,只是个人价值排序不同。

但值得注意的是,十年前,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

三十万预算,BBA是唯一的“正确答案”。

而今天,它已经变成了一道需要反复权衡的“选择题”。

理想L6的热销,证明了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他们的价值排序中,把“体验模块”放在了“徽标模块”的前面。

这背后是整个社会消费观念的结构性变迁。

当一代人从小就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浸泡中长大,他们对“好东西”的定义,天然地就和“智能化”、“流畅”、“快速迭代”这些词绑定。

一个无法OTA、车机卡顿、需要手机支架的驾驶舱,在他们看来,就是“智障”,是上个时代的产品,无论它贴着什么牌子。

所以,L6的成功,可以看作是汽车行业从“品牌溢价时代”向“体验定价时代”过渡的一个缩影。

它像一个价值筛选器,筛选出的客户共同点不是年龄、不是职业,而是他们都想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那些每天都能感知到的地方。

至于那个多出来的座位,或者未来可能用上也可能用不上的屠龙之技,算咯,能省则省。

这种“精算式消费”的崛起,对所有车企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过去那种靠品牌光环和信息不对称就能轻松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未来,你必须清晰地告诉消费者,你的产品提供了什么核心价值模块,以及,这个模块的“值博率”到底有多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