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装了,摊牌了,五菱这次心态有点崩。
五菱星光730,一个起了个好名字但就是不给价格的车,开始预订了。这操作是什么?是自信?是试探?都不是。这是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主题叫“我也不知道我值多少钱,你们看着办”。讲真,这比直接公布一个惊悚的价格更惊悚,因为它把定价这个车企最核心的KPI,直接甩给了市场,甩给了每一个点下预订按钮的用户。这就像你走进一家餐厅,菜单上没价格,老板笑眯眯地看着你说:“您先吃,吃完感觉这顿饭值多少,您就付多少。” 就问你怕不怕?你下筷子的时候手都得抖。
五菱这一手,讲真,有点高。在当下这个车圈,所有人都杀红了眼,恨不得把对手的底裤都扒下来做成自己的方向盘套。这是一个连呼吸都要讲究性价比的时代,一个所有人都默认“掀桌子”是唯一出路的黑暗森林。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直接端走了,那有些新势力就是连桌子上的蜡使都没放过。在这种背景下,体面是不存在的,共赢是痴人说梦。最好的竞争手段就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在这样一个修罗场里,五菱突然玩起了玄学,搞起了“薛定谔的定价”。只要最终价格没公布,这台星光730就同时处于“血赚”和“巨亏”的叠加态。你花9块9预订,买的不是优惠,买的是一个参与这场大型社会实验的门票。五菱在用真金白银的用户数据,来给自己算命。这哪里是卖车,这分明是在直播一场关于“自我认知”的心理疏导。李斌老师的精神状态非常值得关心,但现在看来,五菱的产品经理可能也需要挂个号了。
问题的核心在哪?在于五菱这个品牌,它的基因里刻着两个字:人民。更直白一点,是“便宜”。五菱宏光为什么是神车?不是因为它技术多牛逼,内饰多豪华,而是因为它像一把结实的锤子,一个耐用的扳手,它是一个工具,一个成本极低、效率极高的生产资料。它的灵魂在于它的“不讲究”。而星光730呢?电动侧滑门、大连屏、三排魔术空间,这些东西一听就非常“讲究”。一个靠卖“压缩毛巾”起家的人,现在突然开始卖起了真丝手帕,他自己心里都没底。
这就是五菱的“道诡异仙”时刻。它修炼了几十年“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亲民大道,突然有一天,它觉得自己可以飞升了,可以去触摸那些更高级的法则了。于是它搞出了燃油、混动、纯电三种动力。这根本不是什么产品矩阵,这是精神分裂。它用行动告诉你,它既想抓住那些坚信“加油才是男人的浪漫”的老哥,又想拉拢那些被“每公里几分钱”洗脑的网约车司机,还想拥抱那些追求“一步到位智能体验”的年轻家庭。它全都要,但结果往往是全都得罪。
我作为一个开过好几年二手车的糙人,对车的需求其实特别简单,皮实、耐用、别把我扔在半路上。什么智能座舱、自动泊车,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在面对一个乱停车的“老头乐”时,可能还不如一声喇叭来得实在。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不在激光雷达,而在那些神出鬼没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你的百万级传感器瞬间就成了呈堂证供。所以当五菱开始宣传它的“高级感”时,我脑子里是充满问号的。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放着自己苦练多年的“金钟罩铁布衫”不用,非要跟人比拼刚学来的魔法攻击,这不是不务正业是什么?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拆的那个四驱车,拆开就再也装不回去了,最后还被我妈揍了一顿。五菱现在干的事儿就有点这个味道,它想把自己拆解,然后重组成一个更高价值的物种,但这个过程是极度危险的。它的老用户,那些真正的基本盘,可能会觉得被背叛了。他们会说:“我买五菱就是图个便宜省心,你现在给我整这些,我还不如加点钱去看看传祺M6呢?”而那些潜在的新用户,又会因为“五菱”这个标,而产生天然的犹豫。品牌,有时候是光环,有时候就是个紧箍咒。
但你再仔细一想,这哪里是自信,这分明是心虚。五菱面对的根本不是一个市场,而是一个蛊场。所有车企都是扔进去的毒虫,互相撕咬,最后活下来的那个才能成王。星光730这只新来的虫子,它不知道自己的毒牙够不够硬,盔甲够不够厚。所以它选择趴在原地不动,释放一种信息素,看看周围的反应。这是一种极度被动的防御姿态,看似聪明,实则已经落了下风。真正的强者,比如比亚迪,比如问界,它们出牌的逻辑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价格一出,行业震动,管你接不接受,我先进来把场子占了再说。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懂我意思就行。五菱的困境,是所有试图品牌向上的平民品牌的共同困境。就像奔驰,它最值钱的不是发动机不是底盘,而是那个三叉星辉。买奔驰的人,很多时候买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个“身份认证码”。这种品牌玄学是无法用性价比来衡量的。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说国产电车配置多高,内饰多好,他会觉得你很吵。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五菱现在就卡在这里,它想让它的用户也产生这种“信仰”,但它的用户恰恰是全中国最不信“玄学”,最看重“实惠”的一群人。让这群人为了一个未知的价格去“盲订”,这简直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极限拉扯。加大加大加大筹码,看谁先绷不住。
所以五菱星光730到底会卖多少钱?12万?15万?18万?
答案是,不重要。
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在它决定“先预订后定价”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当一个以“性价比”为图腾的品牌,开始让它的信徒去猜测价格的时候,无论最终价格是高是低,那种坚如磐石的信任感,已经裂开了一道缝。
当一个卖锤子的人开始跟你大谈锤子的工业美学和人机工学时,你就知道,这把锤子,可能再也敲不动钉子了。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