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众多合资车企纷纷在新能源领域积极布局,开启新征程。丰田重磅推出具备高性价比优势的铂智3X,凭借出色的产品力迅速在市场中崭露头角;日产也携手东风集团,精心打造出备受瞩目的日产N7,成功吸引大量消费者目光。然而,在“日系三剑客”里,本田却仿佛置身事外,沉浸于自身节奏之中。今年3月,本田推出的“本田S7”,自上市起便遭遇冷遇,在4月这个车型上市后的首个完整销售月,其累计销量仅仅只有62辆,成绩惨淡。
本田S7销量如此之差,首要原因可归结于子品牌发布遭遇挫折。去年4月,本田满怀信心地向市场隆重推出全新电动汽车品牌“烨”,同时官宣由东风本田生产的首款车型命名为“烨S7”。原本本田对这个新品牌寄予厚望,满心期待其能在新能源市场大放异彩,可事与愿违,新品牌还没来得及推出新车,就因品牌字体问题陷入舆论漩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遭受诸多质疑。
无奈之下,本田只能选择淡化“烨”品牌的存在感。在烨S7上市时,直接将其更名为“本田S7”,就连车尾原本醒目的“烨”标识也被取下。但即便做出这样的改变,该车依旧未能摆脱网友的调侃与诟病。对于一个刚刚诞生,本应充满无限潜力的新品牌而言,这样的开局无疑如同遭遇“天崩”,从一开始就陷入极为不利的境地。
除了新品牌带来的负面效应,本田S7自身产品层面的问题也是导致其销量低迷的关键因素。就拿车辆设计来说,本田S7的外观设计风格过于独特,甚至可以说是用力过猛,这种过于个性的设计与国内主流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大相径庭。年轻消费者追求时尚潮流的同时,也注重一定的实用性与舒适性,本田S7的设计未能契合他们的喜好;而中年消费者则更倾向于稳重大气的车型外观,本田S7显然也不符合他们的胃口。如此一来,本田S7在消费者群体中处于一种尴尬的两难境地,也就只有极少数极度追求个性的小众用户,可能会对其多看几眼,关注一下。
再者,东风本田对本田S7的定价策略也令人难以理解,充满了“迷之自信”。新车刚上市时,指导价直接定在25.99-30.99万元这个较高区间。在这个价位段,市场上竞争对手众多,且大多产品力强劲。然而本田S7车内所搭载的仅是骁龙8155芯片,在当下汽车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这样的芯片配置已不算突出。并且像可变悬架、四驱系统、感应后备箱、光感天幕、流媒体后视镜、BOSE音响等能显著提升驾乘体验的配置,都仅出现在高配车型上。更为离谱的是,对于低配版车型,如果消费者想要配备电子后视镜,还需额外支付9000元进行选装,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也让许多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
作为一款电动汽车,智能座舱与智驾系统本应是本田S7展现自身优势、吸引消费者的核心亮点。但现实情况却令人失望,在这两个关键方面,本田S7的表现均不尽如人意。如今,在汽车市场中,众多价格仅在十几万的新车,都已纷纷配备高阶智驾系统,为消费者带来更便捷、更安全的驾驶体验。反观本田S7,连自动泊车、并线辅助、弯道偏离预警等一些基础的驾驶辅助功能都未做到标配,消费者若想实现高阶辅助驾驶,还得再花费14000元进行选装。这使得本田S7在与同级别竞品车型的对比中,智能驾驶方面的劣势尽显,进一步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
或许是东风本田察觉到本田S7原本的定价策略存在严重失误,在今年4月,宣布为本田S7推出一口价政策,将其起步价从原本的25.99万大幅下探至19.99万,价格降幅高达60000元。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降价不仅没有让本田S7的产品吸引力得到明显提升,市场销量未见起色,反而因为“上市一个月就降价6万”这一情况,再次遭到网友的调侃与质疑。消费者对于该车型的信心不但没有增强,反而更加动摇,大家对其后续是否还会继续降价心存疑虑,进而导致更多潜在消费者持币观望,不敢轻易出手购买。
据深入了解,本田S7定价高昂并非毫无缘由,实则是由于车辆本身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本田在供应链合作方面,似乎不太愿意与国产企业展开合作,这使得本田S7的供应链主要依赖博世等海外企业。海外供应商的零部件供应价格普遍较高,直接导致新车的零部件成本降不下来。与此同时,在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本田又坚持自主研发,不愿借助外部成熟技术力量。但由于其在相关技术研发上尚未取得突出成果,在技术亮点不明显的情况下,大量的研发投入使得研发成本不断飙升。
企业运营的目的是盈利,为了收回高昂的研发成本与供应链成本,本田只能将这些成本平摊到每一辆本田S7的售价之中。因此,最初25.99万元起的定价,或许是本田在综合考虑各种成本因素后,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无奈之举。然而,本田官方显然低估了当下汽车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没有充分意识到市场已经“内卷”到何种地步。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企业在市场需求调研与分析方面存在偏差,对消费者的实际期望把握不准确,从而导致本田S7这款新车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于产品性价比、智能化等方面的需求。
其实,在当下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环境中,要想让新车获得市场认可、实现良好销售业绩并非难事。丰田、日产、大众等合资车企已经通过积极探索与创新,为行业提供了成功范例,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对于本田而言,当务之急是摒弃传统车企的固有思维与姿态,放下身段,积极主动地与中国本土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构建起一套成熟且完善的新能源供应链体系,本田若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将有机会打造出真正具备高性价比的产品,重新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当前的汽车市场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能源浪潮的冲击下,合资车企如果继续坚持单打独斗,不积极寻求合作与变革,将很难实现突破与发展,成功破局。衷心希望本田能够早日认清这一现实状况,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及时调整战略方向,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市场竞争,在新能源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