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4月销量确认:环比微量下滑,基础已经稳固
就在今天上午十点,小米汽车公布了4月份交付数据——超28000台。这个数字背后,藏着两个关键信号:当所有人在讨论环比3月微跌3.4%时,真正懂行的人已看到水面下的冰山正在积聚势能。
%E9%9C%80%E6%8F%92%E5%85%A5%E7%9B%B8%E5%85%B3%E5%9B%BE%E7%89%87
一、数字背后的三重韧性
表面看,2.8万台的交付量比3月少了约1000台,但如果你打开手机查查车企财报就会发现,这个波动幅度在新势力阵营里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要知道,隔壁广汽埃安4月环比跌幅可是高达16.96%。更值得关注的是,小米目前手里还攥着十多万待交付订单,这相当于提前锁定了未来四个月的销量基本盘。
产能爬坡的故事在汽车行业并不新鲜,但小米的特殊性在于其用户群体的狂热。有车主在社交媒体晒出订单截图自嘲:"抢到小米SU7的快乐,堪比三年前抢到原价茅台。"这种自带流量的品牌属性,让小米在终端市场始终保持着令人眼红的订单转化率。
二、看不见的护城河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线下渠道,会发现一组更有意思的数据:4月新增34家门店后,小米汽车已在全国74城铺开269家门店,服务网点也覆盖79城。这种渠道扩张速度,相当于每个月新建一个中型4S集团。要知道,特斯拉进入中国第五年时,门店数量也不过200家左右。
产品矩阵的布局更显战略定力。SU7 Ultra双风道前舱盖版开始交付的同时,第二款车型YU7的上市倒计时已在业界引发连锁反应。从现有信息看,这款中大型SUV的尺寸参数(4999 * 1996 * 1608mm)几乎是为Model Y量身定制的对手。某新势力产品总监私下透露:"小米YU7的工程样车已出现在长三角多家测试场,动态表现比预期更激进。"
三、暗流涌动的下半场
行业观察者都清楚,4月车市存在特殊变量。上海车展引发的持币观望效应,叠加3月底的"SU7爆燃事故"舆情,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稳住基本盘,反而验证了小米的抗风险能力。更何况,事故后紧急推出的"排位模式圈速考核"机制,意外开辟了性能车安全教育的新范式——用游戏化的方式筛选真正能驾驭1500匹马力的用户。
当下最值得玩味的对比来自特斯拉。Model 3在3月销量已下滑至25938辆,这个数字恰好被小米SU7首月交付量轻松超越。而即将上市的YU7,则瞄准了Model Y年销50万台的战略高地。某券商分析师算过一笔账:只要YU7定价落在25-35万区间,就有机会切走特斯拉15%-20%的份额。
站在五月开端回望,小米用九个月时间完成了很多车企九年都做不到的事情——单车型杀入细分市场前三、用户忠诚度比肩手机粉丝、渠道建设速度刷新行业纪录。或许正如某位供应链大佬的评价:"雷军团队最可怕的能力,是把造车这场马拉松拆解成无数个百米冲刺。"眼下这场关于产能的耐力赛,不过是下一个爆发期的蓄力前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