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公里每小时,这是成都天府大道那辆小米SU7 Ultra在凌晨三点的速度。而就在一个急转弯处,车辆失控冲向绿化带,翻滚着横飞到对向车道,瞬间化为一团火球。更令人揪心的,是驾驶员困在熊熊燃烧的车内。电子锁失效、隐藏门把手卡死,路人奋战数分钟,用尽了安全锤和蛮力,也未能撼动那被困住的门窗。驾驶员因吸入毒烟不幸离世。一片叹息声中,疑问却接踵而来:为何一辆号称技术先进、安全过硬的新能源汽车会随着事故暴露出这么多问题?这只是一次意外,还是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风险?
冲突点显然是双方的态度。一方面是消费者、媒体甚至一些业内人士的质疑,认为小米SU7 Ultra的安全问题致死并非偶然,而是某些技术环节做得不够到位,留下了致命隐患。反方则认为,责任更多应归咎于车祸主观因素,譬如酒驾与超速行为。这场争论迅速将小米拉到风口浪尖。有人说,小米描绘的未来智能汽车蓝图还是画在纸面上的美景;也有人说,驾驶不规范、草率的自我保护意识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因为这起悲剧看似完全是人为事故,但实际上根源却指向一个被广泛忽略的问题:在安全吗?看似“高科技”的汽车内部,有没有像它炫酷的表面一样,守护了我们的生命?
咱们先撇开这起事故不谈,回顾一下同样登上了头条的两起新能源车祸。一个发生在今年三月的安徽德上高速,三名女大学生驾乘一辆国内某品牌新能源车,因高速行驶下的放松司机注意力,发生严重追尾事故,车辆起火焚毁,三人不幸罹难。又看六月份青岛闹市金家山路段,同样是一辆智能电动车与一辆送外卖的摩托车相撞,导火索燃起,虽然伤亡不及安徽惨烈,但这背后的争议从未停止:是新能源车的隐患未明,还是“驾驶习惯落后于技术”?
模式快速普及,安全问题却频频上演。消费者越来越疑惑:靠一大堆华丽的技术名词堆砌出来的智能车,真的能比传统汽车更安全吗?令人想起的是,很多车企广告上大肆宣传“超高续航”、“3秒破百”这样的性能优势,悄然将“安全”这个核心需求挤到次要位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早已证明,车祸死亡并非总是命中注定的“手气问题”,9成交通事故完全可以通过人为和技术防范避免。
随着舆论逐渐发酵,讨论延伸到更深处。是否是小米汽车的“安全防线”出了问题?我们看看SU7 Ultra的安全设计,你会发现这个车在量产前确实费了不少心思:车身用的是比德系豪车还高的高强度钢比例、配备采用CTB技术的14层防护电池包,还有可以抵御子弹穿透的底盘防护设计。要用一句俗话来说,这车几乎就是开上马路的“钢铁战士”。
主动安全方面,SU7也标配了市面上最新最全的高级辅助驾驶技术,比如说可以提前“嗅”出前方危险的AEB自动刹车系统,以及不会让你开出车道的LKA车道辅助技术。看起来,这些黑科技似乎就是新型汽车“再危险我都护你周全”的保护伞。
可是,为何偏偏在成都的这场车祸中,这些让人“自豪”的安全配置没有帮上忙?反而还成了事故的催化剂。原来,虽然CTB技术的电池包在承受子弹射击时或许纹丝不动,可所有的电子设备却是有可能因为高压断电彻底失效的。一旦失效,车门是打不开的。也就是说,这一切精密设计反倒在关键时刻,和被困驾驶员的自救之间,竖起了一道无法跨越的屏障。
这样的安静,实在让人胆战心惊。事故瞬时结束,但问题刻骨铭心。有技术,就能保命吗?
故事的高潮来了,如果大家仔细看警方通报,除了起火原因分析,还有一个惊人的披露——酒驾。这一情节的披露,让事件看起来朝着“事故全怪驾驶员”的方向发展。当所有矛头指向错误的驾驶行为时,一个问题顺势冒出:乘车安全,难道能用不安全的驾驶行为来为失误技术背锅吗?
更触目的是,通过事故,许多小米车主发现在车库里都找不到一个所谓的“机械应急拉手”。乍一这似乎是创新,但细究下却简直不可思议——居然没有在显眼的地方标注这个关键装置的使用方法?难怪现场救援的4位目击者,从安全锤到脚踹,愣是没有破坏成功。这不禁令人怀疑:面对以科技为名的“数字车”,我们是否把自己陷入了一个关于安全的迷思?
还有另外一个点引人深思。为什么年轻司机在这两年总是成灾?是智能驾驶让人过分信任还是过度追逐“加速体验”,让人为测试车速买单?或许我们可以想想:是不是大家对“数字”的追逐早已让“智慧赋能出行”成为噱头,而非实质性安全助力?
回到整起事件,大家以为这场争论于是一锤定音,然而又有一部分声音认为,这次车祸的爆发或许只是冰山一角。随着事件扩展,还有爆料揭露市场上其他品牌的电动车安全问题。某电动车头部厂商也陷入了“车辆起火致人受伤”的类似争议,加上过去两年,这些车企的销售数字和研发投入总量在飙升的舆论质疑也日益同步。有人推测,或许这背后隐藏着太多企业因高利润竞争而放松了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的故事。
产业内展开了一波关于电子锁、车体设计及国标范围的集体讨论。原来目前现行的国标,只明确提及微小事故中车门的无工具开启能力要求,对于面对高压断电的情况,几乎没有过多说明。换句话说,这些事故撕开的,不只是一个缝隙,更像是一场突破性领域暴露出一大堆未解议题的契机。
说到这儿,你可能还在思考:错的是小米汽车,还是驾驶员?或许答案很清晰:错的从来不是某一个角色,而是整个系统的各大环节都存在可怕的叠加效应——粗枝大叶的研究研发、过于夸张的性能诉求和驾驶员侥幸心理的交集之下,成都的事故只不过是“引爆者”。
“过于强调技术”未必是优点。“运动化智能车”过分营销,可能自己就是矛盾,毕竟在现实生活的问题约束下,赢得心脏投信更重要影响,意味着应打破性价杆时代logo隐形敲击了生产路矛。“谁贴吧话小米”维修太迟,你怎么看新推出方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