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中国新能源车孤军奋战,西方转头搞油车”的说法越来越多。有人翻出新闻:苹果放弃造车计划,奔驰、宝马推迟电动车目标,美国削减新能源补贴……这些消息让人心里打鼓:难道全世界只有中国在搞新能源车?我们是不是又像当年被“卡脖子”一样,选错了方向?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看看实际情况。
去年有个朋友去欧洲旅游,回来特别兴奋地跟我说:“你知道挪威街头现在啥样吗?满大街都是电动车!”原来,挪威90%的新车都是新能源车,充电桩比加油站还密集。欧盟早就定下目标:2035年前全面禁售燃油车,德国、法国的新能源车销量每年增长超过30%。就连美国,虽然政策摇摆不定,但特斯拉的超级工厂还在疯狂扩建,马斯克最近还宣布要造更便宜的电动车。这些事实和“西方放弃新能源”的传言,根本对不上号。
西方车企的“撤退”藏着什么秘密?
表面上看,奔驰、福特确实放缓了电动车计划,但仔细一查,事情没那么简单。比如福特去年推出的一款电动车,价格贵、充电慢,结果一个月只卖了56台,亏得底朝天。公司CEO无奈承认:“不是我们不想搞新能源,是现在技术没突破,消费者不买单。”说白了,欧美车企不是放弃新能源,而是暂时玩不转。就像学生考试,发现自己数学不及格,赶紧回去补课,但考试大纲还是数学,逃不掉的。
反观中国车企,早就摸到了门道。比亚迪去年卖出了300万辆新能源车,全球每卖出3辆电动车,就有1辆是中国品牌。今年初,比亚迪一辆A级车降到7万块,直接让合资燃油车慌了神。北京现代立刻跟风降价,网友调侃:“以前是油车教育电车,现在是电车教油车做人。”这种底气,靠的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全面领先——宁德时代的电池、华为的智能驾驶、大疆的车载摄像头,国产技术已经能“拼积木”一样造出好车。
西方搞油车新技术,中国就落后了?
有人说:“欧美在燃油车发动机上搞黑科技,咱们会不会又被甩开?”这话听着耳熟。20年前,中国燃油车被嘲笑“发动机像拖拉机”,就是因为欧美用专利垒起了高墙。举个例子,德国某品牌的发动机,光一个涡轮增压技术就有2000多项专利,后来者想绕开?门都没有。但新能源车完全换了赛道——电机不需要涡轮,电池不烧汽油,软件算法替代了机械变速箱。去年上海车展上,外国工程师看到中国车的智能系统,直呼:“这简直是把手机装进了汽车!”
更关键的是,中国早就不怕“卡脖子”了。电池用的锂矿?青海盐湖的储量够用几十年;充电桩数量?中国建了1000多万个,比加油站多3倍。就连最难的芯片,华为今年刚发布了车规级5纳米芯片,性能对标国际大厂。这些布局,让中国新能源车有了和西方掰手腕的资本。
未来的汽车市场属于“两条腿走路”
其实,西方从未放弃新能源,中国也没丢掉燃油车。德国最新一代燃油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0%,尾气比电动车更干净;中国车企也没闲着,吉利、长安的混动技术,一箱油能跑1400公里,比燃油车还省。这说明什么?汽车行业正在“双线作战”:燃油车靠技术升级续命,电动车凭创新颠覆市场。就像手机从按键机到智能机的过渡,诺基亚没了,但苹果、华为活得更滋润。
中国选择All in新能源,恰恰是因为看清了趋势。石油靠进口,技术受制于人,这些燃油车的死穴,在新能源时代全被破解。举个例子,十年前中国买一辆合资车,利润的大头被德国、日本赚走;现在卖一辆比亚迪,电池、电机、系统全是自己的,赚的每一分钱都留在国内。这种转变,让中国汽车工业第一次有了主导权。
结尾:
回看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洗牌行业格局。蒸汽机淘汰了马车,内燃机超越了蒸汽机,如今轮到新能源车颠覆传统。西方放缓脚步,是因为船大难掉头;中国全力冲刺,是因为轻装上阵。那些担心“中国落后”的人,不妨去深圳街头看看——自动驾驶的出租车、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的电池、比手机还智能的车机系统……这些场景已经证明:这一次,我们不仅没落后,还跑在了最前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