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向智能化、网联化加速演进的浪潮中,外观设计已成为传递科技实力的核心载体。青岛勤为径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勤为径”)以 “形态即科技” 为设计哲学,通过光影交互、材料创新与智能结构三大维度,将抽象的科技感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语言,为电动汽车打造 “未来已来” 的外观标识。
勤为径突破传统车灯的功能边界,开发 “量子流光效” 技术。为某新势力车企设计的概念车,前脸采用 4096 颗 Micro LED 组成的可编程光幕,可模拟粒子流、能量波等动态光影,充电时呈现 “电流汇聚” 动画,解锁时切换为 “星环展开” 特效,较传统车灯的科技感传达效率提升 3 倍。光幕与车身曲面一体化设计,误差控制在 ±0.1mm,获德国 iF 设计奖 “最佳灯光创新”。
在量产车型设计中,其为某品牌 SUV 打造的 “腰线光语” 系统:隐藏式 OLED 光带沿车门下方延伸,正常行驶时与车身同色隐形,转向时呈流水式转向指示,紧急制动时全段爆闪,实现 “功能 - 科技 - 安全” 的三重表达。光带表面覆盖纳米级抗刮涂层,耐候性达 10 年,该设计使车型夜间识别度提升 60%,成为品牌标志性元素。
勤为径联合中科院研发 “电致变色复合涂层”,为某概念车设计的车身可随光照强度自动切换颜色:强光下呈冷调金属银(反射率 75%),弱光时转为深邃蓝(吸收率提升 20%),每平方厘米含 100 万个电致变色单元,响应时间<0.5 秒。车身表面的 “纳米棱镜” 纹理,使变色过程呈现 “晶体折射” 的科技质感,该技术获国家新材料专利。
突破传统车身的封闭感,设计的 “太空舱座舱” 采用聚碳酸酯透明复合材料(透光率 92%),配合碳纤维骨架实现 “悬浮” 视觉效果。A 柱采用 “渐变隐身” 设计 —— 从车身到玻璃的过渡区域透明度逐步提升,视觉盲区减少 35%,同时表面的防眩光涂层使强光下清晰度提升 40%,该设计被《汽车造型》杂志评为 “年度最具未来感座舱”。
勤为径将功能性科技融入形态设计,为某高端电动轿跑开发 “主动式扩散器”:车尾底部的扰流板可根据车速自动调节角度(0-30°),高速时展开增强下压力,低速时收起降低风阻,风阻系数低至 0.19Cd。扰流板与车身的连接结构采用 “仿生关节” 设计,运动时呈现类似机械臂的精密韵律,强化科技精密感。
在细节设计中,其为某车型打造的 “隐形门把手 + 感应 B 柱” 系统:门把手与车身曲面齐平,触摸时电动弹出(响应时间 0.3 秒),B 柱集成毫米波雷达与人脸识别模块,表面采用 “阳极氧化 + 激光雕刻” 工艺形成微米级网格纹理,既隐藏传感器又传递 “科技肌理”,该设计使车身整洁度提升 50%,智能交互效率提高 40%。
自主研发的 “EV Design GPT” 算法,输入 “未来主义 + 低风阻” 参数后,10 分钟内可生成 20 组带科技特征的外观方案。为某车企设计的轿跑车型,算法通过拓扑优化生成 “水滴破风” 前脸,较人工设计的风阻降低 8%,同时保留 72% 的科技感视觉元素,设计周期缩短 60%。
与华为合作开发的 “智选车型” 外观,融合 5G 信号增强材质与星环设计语言:车顶激光雷达罩采用透波陶瓷材质,表面呈 “量子点阵” 纹理(兼顾信号传输与科技美学),车身侧面的 “5G 天线带” 与腰线一体化,使通信距离提升 25%,该车型上市 3 个月销量破万,用户调研显示 “科技感外观” 是购买核心因素。
勤为径正探索 “元宇宙联动外观”:计划 2025 年推出的概念车,车身可通过 AR 投影与虚拟场景交互,例如停车时投射 “数字车库” 界面,充电时显示 “能量流” 3D 动画。同时研发 “生物感应车漆”,能根据车内人员情绪变化微调色温(误差 ±20K),目前实验室样品已实现基础情绪识别。
在青岛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政策支持下,勤为径以科技感设计为桥梁,让电动汽车从 “交通工具” 进化为 “科技终端”,为中国车企提供 “设计即科技竞争力” 的解决方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