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新能源车市再次交出一份惊人的销量成绩单。零跑汽车连续两月破纪录,10月单月销量更是超过7万辆,稳居新势力的第一阵营;而一向高歌猛进的理想汽车却意外出现在榜单末端。新势力间的强弱对比如此鲜明,让人不禁要问:谁在认真造车,谁又是稍显“理想主义”?背后隐藏的原因和市场风向又传递着哪些信号?
零跑和理想的此消彼长,像一场棋局机制的对决。一个从10万到20万价格带精准切入,成为平价实用的代名词;另一个曾经稳居高端,但最近却有些力不从心。曾几何时,理想以大空间、高性能和极佳的智能化体验领先,拥有“家庭第一车”的封号,俘获了无数消费者;而如今,L系列后劲不足,新i系列外形激进却颇具争议,销量被明显拉低。这是理想自己下错了棋,还是零跑布局太快?我们似乎看到汽车新势力的繁荣背后,也藏着暗涌。
让我们一层层来剖析。从零跑的持续发力说起。零跑之所以能在10月份稳坐新势力销量冠军,背后是其一贯的精准市场定位和平台支持。B/C两大平台几乎贡献了整体销量的94%,顶着“性价比之王”头衔,抓住了10万到20万价格区间消费者的心,这几乎成了同价位区间的新晋标配。在人手一车的时代需求背景下,10到20万元这个价格范围,既能触及更多人的购买欲,也适合家用城市通勤。且不论是在续航表现、科技配置还是安全性等方面,零跑都以实在和靠得住著称。李先生,家有两娃的80后普通上班族,因为零跑车的“价格可爱、性能过关”,他直接下单还带动了几位同事一同购车。而未来的D级平台发力,以及尚在路上的D19新车,更是让人期待。
再看问界,靠着华为强大的技术支持,今年的表现堪称“开外挂”。10月销量突破5万辆,创新车型M8和全新M7的推出让品牌开始冲刺高端市场。从问界M7的爆款成绩到M8的热卖,凡是沾了“智能化”光的车多半不会差。可以说,华为的全方位加持,已经让赛力斯问界品牌占据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席之地。
蔚来、小鹏和小米则分别盘踞第二阵营。蔚来乐道L90用高端六座SUV抢占细分市场,而明星产品ES8更是显示出回升趋势;小米呢,用光环型粉丝经济带动了SU7和YU7销量过4万的成绩,一款新品可以掀起如潮水般的关注。小米进军“家庭用车”领域的计划,让人眼前一亮;至于小鹏,依旧凭借MONA M03撑起基本盘,但其野心正逐渐外露,P7系列已引起高端市场波动。
反观理想汽车,显然有些力不从心。整个L系列产品线被竞品逐步追赶,市场吃老本后已显疲态;新推的i系列车型设计突破,但销量难比零跑与问界,路再宽也显得有点磕碰。
很显然,新势力当中未必个个风光。零跑虽然占据了榜首,但面对港交所上市主板的目标,其是否能持续保持高增速,还需拭目以待。要是D19的价格稍显野心不足,或者车市政策骤然变化,零跑未来也未必一片光明。问界虽然风头正盛,但依靠华为这棵大树并非长久之计;一旦技术优势被友商赶上,华为的赋能未必能持续造血。蔚来靠乐道和ES8增加订单,但品牌过于高端导致车型成本高昂,目标受众群体即是优势也是限制。至于小米这样的初创玩家,技术和行业积淀显得单薄,每一块分蛋糕的背后都是市场的艰难抉择。
至于理想,曾经的优势如今变成劣势。大车战略虽仍为特色,但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消费者对L系列的疲劳期显现,甚至有评论直指:拿不出新东西就会被时代淘汰。而新推出的i系列车型设计过于“跳脱”,有消费者称之为“与家庭车实际需求稍显脱节。”
就在大家以为10月只是传统的“金九银十”效应带来的短暂高潮时,看似平静的背后,隐藏着一场技术驱动的竞争暗战。行业的一份内网报告显示:零跑内部正在预研一款搭载自研激光雷达的智能驾驶核心产品,用于进一步巩固其主力市场。换言之,如果这一技术成功落地,整个性价比市场或许将被彻底洗牌。而小米方面则传来新消息,其全新增程大型SUV YU9有望在年底亮相,这标志着小米能源将再次落子中高端家用新能源车市场。
对于技术和市场的内部攻略,理想并非没有动作。其近期声称i6和i8的组合研发不仅仅是造车本身,更是在电池端以及车内智能交互功能上下足了功夫。就像他们常说的:“只要车到顶,我们还有大后手。”这一说法是否能为理想开辟一条新路,仍然有待市场的大浪淘沙来验证。
尽管争论激烈,但当前的新能源市场并非一片桃源乐土。尤其是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当下,新能源车普遍面临原料价格上涨、技术门槛提升、海外出口挑战等问题。对于零跑、问界这样的销量头部企业来说,当政策补贴进一步减少、消费者愈发看重产品本身的时候,“跑量”与“质感”能否两手抓,成了绕不过的难题。
蔚来和小鹏等企业也在暗自较劲。蔚来急于快速扩张乐道品牌,但大幅增加的研发费用是否能够支撑这样的高研发战略?而小鹏方面,新车未定档、新业务推进乏力,其后续表现恐难现爆发增速。
至于理想,则真正步入了摇摆期。外观取向上,大众对i系列的评价两极分化,消费者对这一外形突破表现出不少排斥心理;在技术支撑上,L系列虽旧但表现稳定,一旦推行全面革新战略,传统顾客能否消化,也是个问题。
新能源车企往前跑得快,背后却藏着许多“难念的经”。零跑固然依靠高性价比策略连下两城,但就算站在销量之巅,它是否能一直保持稳定,抑或将面临需求衰减的厌倦期,才是更大考验。问界正在依赖大佬华为赋能,但一味攀向高端方向,或许会遇到品牌定位模糊的风险。至于理想,未来是否需要“双线作战”,一边稳住老客户,一边重新捕获新定位市场,这无疑是一场豪赌。
新能源市场一片红火,但数字背后考验的是耐心与韧性。从激烈追逐的竞争中我们看明白了:看似是一次月度的榜单公布,实则折射着各家车企在竞争的十字路口面临的抉择。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要想真正抢占全球版图,“一时快”永远拼不过“长期赢”。
10月销量榜单见证了零跑的惊喜、理想的失意,但这是否意味着新能源车市“价格为王”的法则永远成立?高端市场需要妥协政策的考验,低端车是否注定只能贴上“实惠”的标签?对于中国车企来说,现在的胜利是偶然,还是实质性的崛起开端?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