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证实!中国质量报告:小米SU7非主动OTA,而是经调查后被动召回

一石激起千层浪! 小米SU7,这款自带光环的明星车型,最近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原本以为是科技公司的一次“暖心升级”,却没想到背后隐藏着一场“罗生门”。11.7万辆小米SU7的召回事件,到底是“主动担当”还是“被动无奈”?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行业秘密? “等等,这剧本不对啊!” 9月19日,小米汽车一纸公告,宣布召回SU7车型,理由是“进一步提升辅助驾驶功能可靠性”。官方的说法是,虽然无需更换任何物理零件,但为了用户体验,决定走召回流程。 一时间,舆论哗然,不少人纷纷点赞小米的“负责任”态度,甚至有人解读为:这明明可以通过OTA解决,小米却主动选择召回,是良心企业!

官方证实!中国质量报告:小米SU7非主动OTA,而是经调查后被动召回-有驾

更有人猜测,是不是因为某些“新规”的出台,才让大规模OTA不得不走召回的“过场”? 剧情反转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9月22日,市场监管总局主管媒体《产品可靠性报告》官方账号“中国质量报告”发表了一篇重磅文章,直接将小米汽车的“主动召回”说,锤成了“被动召回”。文章指出,本次小米SU7的召回编号为“S2025M0149I”和“S2025M0150I”,其中“S”代表安全缺陷,“I”代表受调查影响召回。

这意味着,小米汽车的这次召回,并非主动发起,而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后才进行的。 这就像是原本想营造一场英雄救美的戏码,结果却被告知,英雄是被赶鸭子上架。

汽车召回,并非小事一桩。 根据规定,只有两种情况会触发召回:一是车辆存在安全缺陷,二是车辆存在环保缺陷。

而召回类型则分为三种:主动召回(V)、受调查影响召回(I)和责令召回(O)。 小米汽车这次,不幸“中招”了第二种——受调查影响召回。

官方证实!中国质量报告:小米SU7非主动OTA,而是经调查后被动召回-有驾

这就像是考试作弊被抓了个现行,想狡辩都难。 为了让大家更明白这其中的门道,我们不妨来看几个“栗子”。前段时间,捷豹也召回了一批国产汽车,召回编号为S2025M0148V,原因是安全问题,但人家是主动召回。

而东风商用车,召回编号为S2025M0095I,也是因为安全缺陷,但却是被动召回。 此外,一汽丰田、小鹏汽车等车企的电动车召回事件,也都是主动召回。

所以,判断召回性质的关键,不是听车企怎么说,而是看编号! 编号!

编号!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官方证实!中国质量报告:小米SU7非主动OTA,而是经调查后被动召回-有驾

“中国质量报告”还一针见血地指出,OTA技术在召回领域的广泛应用,虽然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但也模糊了OTA和召回之间的界限。 这就像是给原本清澈的水,搅上了一层泥沙,让人难以分辨。

事实上,早在今年,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发布了相关通知,明确规定企业实施OTA升级消除汽车产品缺陷、实施召回的,必须按照《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组织实施,并立即停止生产、销售缺陷汽车产品。 如果消除缺陷的措施涉及产品主要技术参数变更,企业还必须在取得产品变更许可后,方可恢复生产。

这无疑给那些试图钻空子的车企,戴上了一道“紧箍咒”。 那么,问题来了,小米汽车这次召回,到底是“主动”还是“被动”?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这场“罗生门”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智能汽车时代,OTA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监管难题,以及车企在面对产品问题时,所面临的公信力危机。

说实话,汽车召回,在如今的汽车行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无论是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召回。

官方证实!中国质量报告:小米SU7非主动OTA,而是经调查后被动召回-有驾

关键在于,车企能否正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并且以诚恳的态度,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如果一味地掩盖真相、粉饰太平,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对于消费者来说,我们需要擦亮眼睛,理性看待每一次召回事件。 不要被表面的“公关辞令”所迷惑,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关注车企的实际行动,以及监管部门的调查结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小米汽车的这次“召回风波”,无疑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在智能汽车时代,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安全和质量才是底线。 车企应该始终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更加透明、负责任的态度,面对产品问题,赢得市场的尊重。

这场风波过后,小米汽车又将如何重塑品牌形象,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未来的路,还很长。 那么,对于这次小米汽车的“召回事件”,你有什么看法呢?你认为车企应该如何更好地应对产品问题,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