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代的日本,刚从战争的废墟里站起来。街头巷尾,人们最愁的就是怎么方便又省钱地出门。那时候的摩托车,动辄要六七万日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大半年的工资。想买?多数人只能看看。
就在这时,两个人盯上了这个难题。一个是满脑子技术的本田宗一郎,另一个是精于算计的藤泽武夫。前者天天琢磨怎么把引擎做小做轻,后者则在想,好东西怎么才能让普通人买得起。
他们捣鼓出来的本田 Cub F,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整个引擎才 7 公斤重,比现在的笔记本电脑重不了多少。就这么个小家伙,49cc 的排量,差不多是现在普通摩托车的十分之一。但别小看它,1 马力的功率,足够带着一个成年人在城里穿梭。
最神的是它的油耗,150 公里才用 1 升油。啥概念?差不多是现在普通摩托车的五分之一,汽车的十分之一。加一升油能跑 150 公里,相当于从东京市中心开到横滨再跑个来回,你说省不省?
更绝的是价格,只要 25000 日元。当时最便宜的摩托车也要 60000 日元,Cub F 直接把门槛砍了一半还多。这不就是给想拥有代步工具的普通人量身定做的吗?
但光有好产品还不够,卖给谁、怎么卖也是个大问题。那时候全日本也就 300 多家摩托车行,僧多粥少。藤泽武夫眼珠一转,盯上了遍布城乡的自行车店。全日本有 5 万家自行车店,这不就是现成的销售网吗?
他让人写了几万封手写信,寄给全国各地的自行车店老板。信里没说啥大道理,就讲这东西好卖、赚钱,还不用老板多费心。结果你猜怎么着?一下子就有 3 万家店表示愿意试试。就这么着,Cub F 借着自行车店的网络,一下子铺到了日本的各个角落。
这一下,可把交通的格局给打乱了。以前摩托车是年轻人和专业人士的专利,现在呢?家庭主妇骑着它去买菜,小商贩骑着它送货,就连银座的舞团姑娘们也骑着它赶场。一台小小的摩托车,竟然打破了年龄、性别、职业的界限。
有人说,Cub F 的红白配色引擎,就像一个符号,代表着普通人也能拥有自由移动的权利。这话不假,它让很多人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出行可以这么轻松自在。
从 1952 年到 1954 年,短短两年时间,Cub F 就卖了 87000 台。这个数字现在看可能不算啥,但在当时,绝对是个天文数字。更重要的是,它为后来的 Super Cub 打下了基础,那可是全球销量超过 1 亿台的神车。
解决问题不一定非要用复杂的办法。7 公斤的小引擎,看似不起眼,却恰好满足了普通人对低成本、高实用性的需求。有时候,轻量化的方案反而能撬动重型的需求。
别总盯着现成的渠道。摩托车行不待见?那就去自行车店试试。有时候,那些被忽视的边缘渠道,反而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最后,价格不是越低越好,关键是让消费者觉得值。Cub F 不是简单地降价,而是重新定义了 “划算” 的标准 —— 花小钱,办大事。
放到今天,这个道理依然管用。你看现在城里的共享电动车,不就是换了个形式的 “Cub F” 吗?还有那些社区团购,不也是在找新的 “自行车店” 吗?
创新这事儿,有时候真不是搞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发明。更多时候,是像本田 Cub F 这样,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
你觉得呢?生活中还有哪些看似不起眼,却改变了我们生活的小东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