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回家的智己LS6,坐进去那刻,内饰的豪华感真是出乎意料。虽然价格才19.79万起,装配的细节让我一度怀疑是不是假豪华。我朋友在旁边看了半天,笑着说:这价位能做成这样,真是舍得下本钱啊。
不吹了,咱们就聊点肉眼看得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发现这车的座椅比我预想的更宽敞。后排娱乐系统靠背还能调节,两个头等舱配置的座椅,腰托和靠背调节都做得极到位。可惜的是,第一眼没留意座椅的材质细腻度——估算可能用了真皮(这段先按下不表),但绝对比某些国产真皮真得好太多!
续航方面,450公里纯电续航,估算日常上下班足够了。再加上1500公里的综合续航,我算了一下:一周不用担心充电,除非每天下班后回家换辆车,才会用到油(这段估算、样本少,纯粹心算判断)。更别说,15分钟能补310公里续航,真要用在高速路上,感觉都比自己当年等油站的等待时间还短。
突然反应过来:这恒星超级增程技术,把增程这个概念提升到了新高度。你知道吧,它其实就像开车带个外挂电源,更省心。之前那会,觉得增程车成本高,技术复杂,但比我想的直观点,像是给这车装了个隐形大电池。听说宁德时代那套超大容量电池,能保证续航后座都能站个电池仓。
不过我也在想,供应链这块,做大容量电池的成本一定不低,能跟宁德合作,自己研发出来的成本压力很大吧?但它的售价又能压得住——我觉得,或许也是因为它用的还是自产的芯片和底盘自家工艺,只一不留神,它把整个配置都拉到豪华水准了。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车的性价比是不是有点被夸大?我觉得,拿价格跟技术比,还是得结合市场的接受度来看。
我还注意到,灵蜥数字底盘加上爆胎稳定控制,这真是个真材实料的技术点。你知道吗?高速上爆胎放气的场景,我试过,那种崩一声的瞬间,车还能保持一定稳定。现在这种提前预警+控制技术,感觉就像开车时,突然遇到突发事情一样的安全感。还有主动防侧翻2.0,这点我觉得挺神的——侧翻风险在很多SUV中都存在,尤其遇到大弯大坡或者载重不均时。虽然我当初对主动防侧翻这类技术有点微词,觉得天花板可能别太依赖,但不能说它没有用。
我就奇怪,为什么它还能做出这样安全级别的配置?会不会因为研发团队中研究安全的空间太大,反正安全是个利润点,也容易拿来多卖点?
说到操控,最喜欢那双向四轮转向——最小转弯半径4.49米,城市穿梭都跟玩泥巴一样轻松。你知道的,最烦城市停车半径变成折磨,你在这车里试着倒车转弯,感觉比我在街头跑的摩的还灵巧——我敢打赌,很多人都被这招转向折服了。
我刚刚跟售货员聊天,她说:其实很多买家都盯着这个转向。——说实话,我忽然觉得这是个隐藏杀手锏。那人人皆C位的空间布局,尤其后排高得房率,我看得挺惊喜。好多年轻人喜欢和我说:家用车,得有个空间感。有点像豪华品牌,后排坐着不挤。
我曾经怀疑过:如果设计能再把座椅空间优化点,是不是更完美?但一想到它那融合了智能娱乐、冰箱、天籁扬声器的头等舱配置才觉得,不吐槽真不好意思——真是有点科技购物车范。
智能科技,我倒是对IM AIOS挺好奇的。支持微信生态,能点外卖、停车缴费,感觉就像把手机搬到车里。虽然我还没试,但就这个场景来说,挤地铁还不如开车边点外卖。在城市堵堵堵中,能点个咖啡,心情也会好点。
说到这我突然又卡壳了,NVIDIA DRIVE模块、520线激光雷达,感觉像科幻片里的装备,实际能用在小车上?我猜也许是厂商盼着未来自动驾驶普及,所以才特别铺路。真实用起来,能点燃我们这些买家期待,但实操感受我还没体验过。
我有个疑问:这车的智能辅助,要真的全国都能开吗?是不是就是试试看,无所谓那种?又不敢完全放心,放心用可能还要看后续软件升级。
不骗你,这配置太丰富了,有点全家都能用的赶脚。既然如此,20万能买到一辆这么高配置的SUV,是不是意味着,无须再额外投资一堆配件?真想知道,这车再用个三五年会不会吃老本还是硬刚。
实在搞不懂,人们为什么还要买油车或想象中的迟早要退市的车?我心里隐隐觉得,可能未来的出行,就是这样的科技+空间+续航的结合体。
(这段我没细想过,如果续航还能再长点,像某些豪华车那样突破2000公里,估算成本会上升,但也许就没那么香了。也可能,技术发展只考虑平均需求,不想再折腾太多。)
那扯远了,最后我盯着车内那个小冰箱——其实只是一块小冰箱盒子,但放点果汁、奶茶,在长途旅行中,感觉多了一份生活的仪式感。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配置,才是真正直击现代家庭需求的方案?
吞吞吐吐说完,总觉得还有点没讲的,但就在这小小的细节里,我开始琢磨:我们买车,是不是早就该理解科技、空间、安全这三元素在里头的关系?可最终,能打动我们的,还是它那块微微微笑的车窗玻璃,和那一股落地的实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