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车展,大众ID.家族这番集体亮相,搞出这么多概念车,ID.AURA、ID.ERA、ID.EVO,名头拽得一个比一个炫,细究起来,实则是大众在华求生的窘迫与焦虑。
说窘迫,绝非臆测。遥想当年,提起电动车,脑海里闪现的多半是特斯拉,抑或是自主品牌那帮“新势力”。大众ID.系列,销量虽不寒碜,却总觉得少了点灵气,缺了那种一鸣惊人、能引发热议的爆款潜质。
此番上海车展,大众梭哈式地推出这么多“画饼”,颇有背水一战的意味。瞧,一汽-大众捯饬出个纯电轿跑ID.AURA,明摆着要收割年轻家庭;上汽大众更激进,直接祭出增程式的ID.ERA,还放出豪言续航破千公里;大众安徽也不遑多让,ID.EVO剑指纯电全尺寸SUV,个头够唬人,气场也算到位。
这背后,昭示着大众对中国市场更深邃的体察。早先,大众或许笃定,只需把全球车型照搬过来,略作改动就能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然而,如今他们幡然醒悟,中国消费者渴求的,远不止“大众”这块金字招牌,更是要契合自身调性,乃至能彰显个人审美的座驾。
就拿上汽大众的ID.ERA来说,命名颇有深意,“ERA”意指“纪元”,这车更是标榜“In China For China”。这说明啥?说明大众总算get到了点,想在中国市场扎根,就得真心把中国当成自家地盘,得为中国消费者度身定制产品。
增程式这条路子,其实颇具玩味。纯电车续航焦虑,早已是老生常谈的痼疾,尤其是对于那些动辄长途奔袭,或是栖身于充电桩稀缺之地的消费者而言,纯电车始终并非上上之选。增程式的横空出世,恰恰缓解了这个痛点,平日里用电,电量告罄还能烧油,既能坐享电动车的丝滑驾驭感,又能规避续航短板。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增程式技术,自主品牌早已玩得炉火纯青,诸如理想、问界,都已推出了不少炙手可热的车型。大众现在才入局,会不会稍嫌迟暮?
这就要看大众的看家本领了。毕竟,大众在燃油车领域的深厚积淀依然不容小觑,倘若能将燃油发动机和电动机天衣无缝地融合,打造出真正高效、靠谱的增程式系统,依然颇具竞争力。
当然,除了技术傍身,营销也至关重要。要知道,时下的消费者,买车不仅仅是买个代步工具,更是买一种生活方式,买一种自我标榜。大众能否俘获年轻人的芳心,能否炮制出一个足够吸睛的故事,也至关重要。
还有一点,不容小觑。这些概念车,都铆足了劲儿地强调智能化。什么更智能的互联体验,焕然一新的UI/UX理念,AI虚拟助手……这些听起来都玄之又玄,但实际体验究竟如何,还得拭目以待。毕竟,眼下不少车企都在大肆鼓吹自家的智能化,但真正能让消费者买账的,寥寥无几。
归根结底,智能化不能沦为华而不实的噱头,得实打实地解决用户痛点,得让用户觉得便捷、易用,而不是为了炫技而故弄玄虚。
因此,大众此番发布的ID.系列概念车,既是攻坚战,也是转机。能否把握住转机,成功转型,就看大众能否真正领悟中国市场,能否打造出真正契合中国消费者诉求的产品。
当我们一味地将大众的转型困境归咎于品牌老迈时,是否忽略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和消费者与日俱增的个性化需求?仅从“ID”这个命名方式便可窥见,大众似乎意欲摆脱往日沉稳的窠臼,但成效几何,恐怕还有待市场这块试金石的检验。毕竟,在这个“内卷”到白热化的时代,单凭情怀,是很难打动消费者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