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国内汽车圈里出了个新鲜事,挺有意思的,也让不少人心里犯嘀咕。
事情是这样的,工信部的新车名录里,出现了一款上汽大通的新车,叫大拿V1增程版。
这车本身不稀奇,就是个大块头的MPV,能拉人能拉货的那种。
稀奇的是它的动力系统。
以前这车是纯电动的,现在搞了个增程版,说白了就是加了个烧油的发动机来发电,解决里程焦虑。
可问题就出在这个发动机上,根据申报信息,这台发动机是春风动力提供的,排量不到1L,而春风动力,是咱们国内大名鼎鼎的摩托车企业。
这消息一出来,大家伙儿的疑问就来了。
好家伙,一辆车长都快五米五了,能坐七八九个人,自重就超过两吨的大家伙,你给它配个摩托车发动机当“心脏”?
这能行吗?
这不是开玩笑嘛,感觉就像让一个小学生去背一个壮汉,怎么想都觉得悬。
而且,这台摩托车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也挺奇特,没搁在车头,而是塞到了车子屁股底下,靠近后轮的地方。
这一连串不按常理出牌的操作,到底是上汽大通的工程师们脑洞太大,还是背后藏着什么我们普通人没看懂的门道呢?
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个明白。
首先,咱们先说说为啥要把发动机塞到车屁股底下。
这事儿其实挺好理解的,主要是因为这辆大拿V1的“出身”问题。
它本身是一个纯电动车的平台,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已经装修好的房子。
在纯电动车的设计里,车头那个传统放发动机的地方,早就被各种电控设备、冷却管路、刹车系统等等部件塞得严严实实,就像一个收纳得特别极致的抽屉,已经没有多余的空间了。
现在你想加一个汽油发动机进去,车头那块“黄金地段”肯定是没地方了。
那怎么办呢?
总不能为了加个发动机,把整个车身结构推倒重来吧,那成本就太高了。
于是,工程师们就把目光投向了车子的后半部分。
这辆车用的是一种叫“整体桥+钢板弹簧”的后悬挂,这种结构在货车和一些硬派越野车上很常见,特点就是结实耐用、承重能力强。
更关键的是,这种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在后桥的后面能腾出一些宝贵的空间。
这就好比你家里的储藏间,虽然看着挺满,但总有些犄角旮旯还能再塞点东西。
于是,工程师们就决定,把这个体积相对小巧的摩托车发动机,见缝插针地布置在这个位置。
这个决定,可以说是在现有条件下,用最小的改动、最低的成本来解决问题的最优解,体现了工程师们非常务实和聪明的变通思路。
当然,从申报图上看,这个发动机离地面的距离确实不算高,走烂路的时候可能得小心点。
不过凡事有弊有利,把这个噪音源放到离驾驶舱最远的车尾底下,对车内的安静程度肯定是大有好处的。
解决了位置的疑问,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核心问题了:一台排量只有0.965升,最大功率才42千瓦的摩托车发动机,给一辆超过两吨重的大车发电,真的够用吗?
很多人一听到这个数据,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小马拉大车”的画面,生怕开在高速上,电越用越少,最后车速越来越慢,那就尴尬了。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明白“增程式”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它和我们平时说的那些油电混动车不一样。
在增程式电动车上,这台汽油发动机从头到尾都不负责直接驱动车轮,它跟车轮之间没有任何机械连接。
它的唯一任务,就是一个“专职发电机”,安安静静地在后面烧油,然后把产生的电能送给电池,或者直接供给驱动车辆的电动机。
真正让车子跑起来的,始终是那个电动机。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从“42千瓦的发动机能不能拉动2.1吨的车”,变成了“42千瓦的发电机,发出来的电够不够车子用”。
我们来简单算一笔账。
像大拿V1这种体型的车,如果是在高速公路上以100公里/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它所消耗的功率大概在20到25千瓦左右。
你看,这台发动机能发出42千瓦的电,完全可以覆盖掉车辆正常行驶的消耗,甚至还有将近一半的富余电量可以反过来给电池充电。
这就好比你一边用手机看视频,一边用一个大功率的充电宝给它充电,只要充电宝的输出功率比手机耗电快,你的手机电量不仅不会下降,反而还会慢慢增加。
当然,肯定会有人抬杠说:“那要是我满载9个人,开着空调,再遇上一个连续上坡的大长坡呢?那时候耗电量肯定猛增啊!”说得没错,在这种极限情况下,车辆的瞬时功率需求可能会飙升到七八十千瓦甚至更高。
这时候,单靠42千瓦的发电机肯定是不够的,电量会往下掉。
但别忘了,车上还有一块大容量的动力电池啊!
这块电池就像一个“蓄水池”。
在平路巡航这种用电量小的情况下,发电机发的电用不完,就存到“蓄水池”里,让水位(电量)保持在高位。
一旦遇到爬坡、急加速这种需要大量“放水”的时刻,电池就会和发电机一起,双管齐下地为电动机供电,保证车子动力十足,不会掉链子。
等开过了这段高耗能的路段,回到平路上,发电机又会继续勤勤恳懇地工作,把刚才“蓄水池”里用掉的水再一点点补回来。
所以,上汽大通的这套策略,其实是一套非常成熟和智能的组合拳,就是“大电池+小增程器+聪明的电控系统”。
通过电脑程序,可以设定一个比较高的保电策略,比如当电池电量低于一个比较高的阈值,比如说40%甚至50%的时候,就提前启动发动机开始发电,让电池始终保持在一个健康的、随时可以应付突发状况的电量水平。
这样一来,就彻底杜绝了因为电池电量过低而导致动力下降的可能性。
而且,我们也要相信春风动力这家企业。
它可不是什么小作坊,而是咱们国家摩托车行业的领头羊,技术实力非常强。
从普通的双缸发动机,到高性能的三缸、四缸发动机,人家都有很深的技术积累。
为汽车专门开发一款稳定、高效、低噪音的小排量增程器,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这次上汽大通和春风动力的合作,也恰恰说明了我们中国制造业一个非常好的现象,那就是产业链内部的强强联合、协同创新。
汽车厂和摩托车厂跨界合作,各自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共同为市场打造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本身就是一种自信和实力的体现。
这种务实的做法,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普通老百姓。
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尤其是对于那些有长途需求,但又想享受日常用电的低成本和安静平顺的大家庭或者小商户来说,这种“大电池配小增程器”的方案,可能恰恰是最经济、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