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能源汽车行业暗流涌动,两则消息引发了大家关注。
一个是一家新势力品牌因合同纠纷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董事长受到限制消费令。
另一个是一家跨国车企宣布推迟其百亿级电动化项目,原定2025年量产的计划被无限期搁置。
这些事情并非孤例,实际上今年上半年,整车企业中近六成净利润率同比下滑,就连一度高歌猛进的比亚迪也调低了年度销售目标。
种种迹象表明,新能源汽车的淘汰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2018年我国有注册新能源汽车企业487家,但去年就只剩下129家,业界认为,未来能存活下来的企业可能不超过10家。
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看似百花齐放,实际则成为绞肉场。目前能稳定盈利的只有比亚迪,理想,塞力斯等极少数品牌,就连广汽,上汽等传统巨头也在新能源汽车转型中举步维艰。
这场起源于中国的电动化浪潮甚至搅动了全球市场格局。如德国大众,汽车本土工厂人力成本极高,工人平均年薪折合人民币约46万,每周仅工作35小时。
之前大众汽车可依靠中国市场利润反哺欧洲,但随着电动车在华销量大幅度下降,这一模式已难以为继。
大众已提出德国本土员工冻薪甚至降薪,并计划裁员3.5万人。虽然最终工会妥协,但这场内部动荡,清晰反映出就算是传统汽车强国,也在中国电动车冲击下被迫割肉求生。
可令人担忧的是,尽管行业淘汰加剧,新玩家仍然不断涌入,就连扫地机器人企业也宣布进军高端电动车领域。
明知山有虎,为何偏向虎山行?
根本原因就是房地产行业不景气,汽车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最重要支柱之一,占GDP比重超过90%,这是一个10万亿级别的市场,谁都不愿意轻易放弃。
只是如果持续如此盲目扩张,也必然会导致产能过剩。低价内卷很可能会重蹈当年光伏产业从辉煌到亏损的覆辙。
这就要求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必须打出去,但出口之路极为艰难。在国内卖不动,在国外就只能降价销售。便引发了不少国家或地区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反补贴调查。
现在唯一指望的便是技术突破,虽然固态电池,超快充等技术被寄予厚望,可成本制约了其普及速度。如固态电池当前成本远超磷酸铁锂电池,数年内很难搭载在中低端车型中。
可以确定的是,这场淘汰赛一定会继续下去,最终能存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全球视野,成本控制卓越的企业。
而那些被淘汰的企业,从投资者的角度上来说肯定是失败了。但从整个国家发展角度来说,他们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挖掘了无数经验,让后来不再踩坑,也算是做出了属于自己的贡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