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的VLA远程召唤功能最近被举报,然后被叫停,其实也不能说意外。你知道,这技术开发的步子不光要快得多,还得稳得住。上周我去4S店看新车,售货员一个劲跟我讲他们的MEGA和L系列是未来的标配。聊天时,他还说:你知道的,行业里谁都想快点把技术推出来,但安全和合规才是底线。那一瞬间,我就想,这不就是大厂们的险中求稳吗?一边追求黑科技,一边还得警惕监管和用户的脑洞。
我记得去年刚出品那会儿,理想的远程召唤还挺傻乎乎的,就是用手机点个按钮,车慢悠悠从客位开过来。但这套VLA通过图像识别、语义理解甚至动作规划,已经不得不说是真智能了。估算一下,这套模型的参数量,至少得几亿,调教的算力光靠普通服务器很难搞定。听说我们供应链的芯片成本大概花了个五六千,整车成本翻倍都算正常(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有个猜测:这是不是行业内某个大厂都在暗暗试水的下一个门槛,翻阅一些投研报告,觉得不是没有可能。
觉得这技术猫腻很深,就像你吃苹果,要挑皮亮不亮的;在车里,是否安全不踩雷,就看这些看不见的判断准不准。你说会不会某天这些模型会学会自己调优——就像人脑一样?我稍微想:如果技术越变越复杂,用户怎么保证用得安心?比如说,这次被举报了,理想就把功能下线。其实我觉得,也不完全是技术问题,更像是他们对责任感和合规性上的认知吃紧。
说到这里,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个细节挺微妙:在一个展厅里,旁边有个售后工程师向我抱怨,现在车越开发越复杂,光调试就够折腾的,调几天都还错。这让我想到,研发人员可能也在用手感去走那条稳中求进的路。你想,这技术难题一堆,团队里的调优像极了一场不断打补丁的摸索。
这里插一句,有个问题突然冒出来:假如车子真能自己学,那还用人类干嘛?(这猜测可能不太靠谱)或者说,万一某个算法出了点差错,后果就不只是推迟上线那么简单了。这不也提醒我,行业里有个潜规则,就是技术越先进,限制越多,因为谁都怕一步走错。
我好奇,理想这次暂停的背后,是不是比看上去的技术落后多一层担心?毕竟,媒体报道中提到审慎推进新技术,其实就像你买菜一样,虽然想快点搞定,但谁不怕买到坏的。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我没细想过,像这种预警是不是厂商都心知肚明,只是在下线调整中扯个借口出来应付监管?但我相信,至少我身边那个修理工透露的事,车企不用说都是看风向的高手,从油路到自动辅助,都是一场博弈。
最后我想:像远程召唤这样的技术,会不会变成常态还是稀罕?还是我们还得反复试错才能走得更远?一只脚站在另一只脚踮着但脚尖还挺虚的。而且,越是看到的惊艳,越怕,真能用得稳不?这个问题,可能永远都没个确切答案。
不禁想象,下一次我开车,是否还会开着开着突然想到:这次是技术,还是人心?
或者说,是不是因为我们都太在意那根看不见的线?
---
你觉得,自动驾驶的是不是也差不多?还是说,它会永远只在实验室里跑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