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的淘汰赛正在加速。 头部品牌如比亚迪、吉利等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一些尾部品牌已经陷入经营困境。 威马、天际等品牌的部分4S店库存周期甚至超过6个月,面临退市风险。
真实的汽车消费需求其实“不增反稳”,剔除“零公里二手车”等虚增数据后,实际上牌量呈现平稳甚至微降的态势。 市场根本不需要这么多品牌和车型,这种供需严重失衡的状况决定了价格战不会在短期内结束。
价格下探的趋势仍在继续。 为了清理库存,主流燃油车的终端优惠幅度普遍达到10%-30%,部分合资品牌车型的价格甚至几乎腰斩。
固态电池的量产即将成为现实
2025-2026年将是固态电池量产的关键节点,宁德时代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经达到450Wh/kg,合肥5GWh产线已经投产。 上汽MG4计划在2025年底搭载新一代固态电池,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
智能驾驶功能正在快速普及
激光雷达价格的大幅下降推动了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禾赛ATX激光雷达售价已经降至1446元,几乎是原价2892元的一半。 这直接推动了15万元级别车型开始标配激光雷达。 华为ADS 3.0已经支持无图城市NOA,并计划在2025年第三季度推送至问界M5标准版,这款车的售价为24.98万元。
购置税政策的变化也值得关注。 2025年购买新能源汽车可以享受全额免征购置税,以一辆30万元的车型为例,可以节省约2.65万元。
海外市场正在成为车企的新战场
2025年汽车出口预计增速回升至15%以上,贸易出口总量预计达到355万辆,较上半年有近50万辆的增量空间。
自主车企正在积极调整贸易出口策略,以应对欧美等地区的贸易限制政策,加速海外本地化建厂进程。 比亚迪泰国工厂已经在7月投产,年产能15万辆,巴西工厂也在2025年底达到15万辆产能,这些布局都是为了规避欧盟的关税壁垒。
对于消费者来说,购车决策需要更加谨慎。 刚需用户可以在2025年下半年遇到合适优惠时考虑入手,重点关注15-25万元区间车型,尤其是国七排放标准实施前的清仓优惠。 新能源车买家可以重点关注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车型,如比亚迪秦PLUS DM-i,利用地方补贴和厂商优惠,性价比最高。
观望型用户如果不急于用车,可以等到2026年底,那时固态电池车型大量上市,现有车型可能会快速贬值。
国七排放标准实施可能会导致燃油车生产成本上升。 2026年的汽车市场将告别无序价格战,进入一个基于真实技术价值和用户需求的新阶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