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变化就像那天气突然变了,去年还在打折促销的卡宴,今年涨价了10%就像空气突然稀薄。你要说,车市真的那么科技吗?其实我觉得,很多变化都还是人的因素在影响。就像我和朋友聊天,他说:这车也就算了,主副厂那油箱盖还挺难打开的,偏要我用力。听得我就忍不住笑,汽车的细节变化有时候就是在这些微小的地方体现。
你知道去年某些高端车一下子多了个智能钥匙功能,实际体验只有两个点:开车时不用掏钥匙,或者门锁自动解锁。估算一下,减少了1秒左右操作时间(这段先按下不表),对生活节奏快的人来说,还是挺有用。很多人会不会觉得,这只是个多此一举的炫耀点?我也曾想过,难不成用手机或者指纹解锁,就比老式钥匙更快、更安全?其实在我看,这只是整体科技升级中的一环,不能说一定就好。
说到性能,去年我试驾一款同价位的SUV,自动档比汉兰达的CVT切换得更激烈。同样是2.5升发动机,样本少,但整体启动瞬间的反应差不多,甚至油门响应更灵敏一点(估算差异在10%左右,样本有限)。但切换感就像换挡时的顿挫,比汉兰达的平顺多了。这让我开始思考,研发在细节上下功夫,其实就像是我们煮面,有的喜欢煮烂一点,有的喜欢硬一点,同样的面,做法不同,感觉也不同。
其实我发现,底盘调校也是个有趣的点。有些车在家用不觉得难受,但过个坑或者大减速带,震感就跟铁板似的。而汉兰达,反倒像是坐在厚厚的沙发上,震动能量都被过滤掉了,让人觉得稳稳的。这种感觉带来一个疑问:是不是研发顾名思义就像是洗衣机调试,内部结构越复杂越能减震?很多时候并非复杂就一定好,而是适合家庭的生活场景。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家里旧照片,是我爸骑着那辆被称作坦克的老卡车,手指着车说:你看,这才是真正的耐操。的确,耐用性这个东西,别看在现代车里说得轻松,但背后供应链的打磨可是一场持久战。上个月一朋友给我反馈,一台国产SUV快开一年了,发动机只换了油和滤清器,还没出过毛病。那感觉就像你用的老水壶,经过岁月洗礼,越用越顺手。
有没有想过,现代车的智能化其实也是个科技的噱头?有些配置,你用到第2次就感觉:它怎么还不会自己预约保养?可实际上,这些智能更多像是为营销服务——告诉你它多牛,但真正用起来是不是都能解决车主的那个困扰?这不禁让我怀疑,到底科技感还能给我带来多大实质的帮助。
说到这里,难得扯一句,最近我遇到一位修车工,他说:新车用着不差,可有时候还不是得回来修。我就在想,‘是不是品牌越大,毛病反倒越贵’?感觉就像有人说,名牌衣服穿几天,都得留意到线头;偶尔想想,钱多也不是万能的,耐操才是真爱。
而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我们买车,真是为了用它,还是为了炫耀?这大概就是我一直喜欢拆车、琢磨的原因。汉兰达的降价,似乎告诉我们:终于有人在务实了。试想,若你真为了家用,什么外观颜值其实就次要?只要空间大、油耗低、耐造,不急刹车,不稀奇。某些豪华品牌折腾的花样,是真的让人看不懂。
反正,今年我也准备再看看那些新车上市,心里琢磨:未来的车会不会变得更像家电,一键搞定一切?还是会像我小时候那台老电扇,必须得手动调风扇叶片才能满意?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那些给我影响最大的创新到底是什么?是不是还是那种看不见的改善,像只是车里的隔音材料,又或者那个自动刹车其实根本用不到?可我知道,有时候,一点点细微的变化,可能就决定了你用车的多还是少、舒服还是累(估算,这样用一年70个小时的开车时间,细微的改善,可能会让生活好不少)。
——
市场的王者、神车,其实都只是时代的过客。像汉兰达这类家用SUV,逐步把高端变平价,其实也是一种市场自我修正吧。你会不会觉得,这些变化背后,有多少是我们自己期待的?或者,某个角落的供应链大佬,其实也在用微调控制整个市场。
人们买车的想法在变。多年前,看中的是体面。似乎更看重舒服。有没有想过,未来的车色调也许会让人审美疲劳?我还在琢磨,要不要再等几年,看看新一代的智能座舱会不会变得更人性化——还是会变得更像遥控器?(这段先按下不表)
市场总在变,像我这些老司机也在适应:不断淘汰老观念,迎接新惊喜。你说,一个普普通通的家用SUV,能不能变得更智能而又不失真实?又或者,这个真实到底意味着什么?不久前,我在车门边体验了个新技术,关门声音很‘厚实’,那一瞬我就突然想:其实生活就是这样,细节决定成败,哪怕是一个关门声。
未来会怎样?说不清,只有真身在车里才能知晓。你会主动去找那些微小的变化吗?也许,最触动人心的,还是车内温暖的那个细节,比如那个刚刚换的新雨刷片,在雨天默默守护着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