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方航空公司的飞机座椅改动,在乘客圈子里炸开了锅。
原本大家坐飞机图的就是个舒服,现在倒好,硬邦邦的新座椅让不少人直呼“遭不住”。
这种被网友戏称为“刀片座”的轻薄型座椅,靠背薄得像纸板,坐上去硌得慌,腿都伸不直的感觉,真不比绿皮火车的硬座强多少。
清明假期那会儿,第一批体验的乘客下了飞机就上网吐槽。
有人说飞了仨小时,腰杆就跟被人打了一顿似的。
还有商务客发现,连公务舱的腿托都取消了,红眼航班上想眯会儿都成了奢望。
航空公司嘴上说着“符合人体工学”,可乘客的实际感受却是另一码事。
这事儿还没完,眼尖的乘客发现飞机餐也跟着缩水了。
记得十年前坐飞机,经济舱好歹能吃到热腾腾的米饭配小菜,现在能拿到个冷三明治就算不错了。
有网友晒出自己航班上的“简餐”——两块干巴巴的面包片夹片火腿,连片菜叶子都舍不得放。
更离谱的是,贵宾厅里原先独立包装的坚果,现在换成散装的了,还有人吃到过期的。
航空公司这波操作,说白了就是变着法儿省钱。
比如换了新座椅的飞机,每架能减重400公斤,北京飞广州一趟就能省6000块油钱。
座位排得更密之后,每趟航班还能多塞进去几排人,票钱自然赚得更多。
可乘客们不乐意了,吐槽说:“花着全价票的钱,享受的却是绿皮车的待遇。”
其实南航这么干也是被逼的,毕竟已经连着亏了五年,去年就亏了17.7亿。
反观走廉价路线的春秋航空,人家去年净利润蹭蹭涨到13.6亿,看得传统航司眼红。
现在南航搞这出,明摆着是想往廉价航空的赛道靠,但问题是你原来的高端客户买账吗?
专家分析说,航空业现在面临两难选择。
要是不降成本,亏本买卖撑不下去;要是降得太狠,又把老客户都吓跑了。
就像社科院那位研究员说的,这步棋走好了能开辟新市场,走岔了可能连基本盘都保不住。
乘客们的反应倒是挺实在。
有人在微博上算账:“高铁二等座比飞机经济舱舒服多了,票价还便宜,要不是赶时间谁选飞机啊。”
这话戳中了要害,现在高铁网络越来越发达,800公里以内的路线,航空公司基本被吊打。
不过要说航空公司全是铁公鸡也不公平,安全投入他们可不敢省。
飞机维护、机组培训这些关键环节,该花的钱一分没少。
只是乘客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像座椅、餐食这些,成了成本削减的重灾区。
这事儿还扯出个有意思的现象——由奢入俭难。
十年前大家觉得坐飞机是件挺有面子的事,现在服务标准降了,落差感就特别明显。
就像网友说的:“以前发餐食觉得理所应当,现在发个饼干都要谢天谢地了。”
航空公司的苦衷也不是不能理解。
疫情三年把家底都快掏空了,现在油价涨、人力贵,处处要花钱。
可压缩成本也得讲策略,不能光在乘客身上动脑筋。
比如能不能用智能系统优化航线?能不能和机场谈判降低起降费?这些隐性成本省下来,说不定比抠那几排座椅更管用。
说到未来趋势,业内人士透露可能还有更狠的招。
前几年不是传过“空中站票”吗?虽然被民航局否了,但保不齐哪天换个马甲又出现。
现在已经有航司在研究可折叠的临时座位,短途航班上临时加座,到站还能收起来当货舱用。
不过乘客们也不用太悲观,市场这双无形的手总会调节。
现在骂得凶的这批人,可能本来就是价格敏感型客户。
真要是商务客或者对舒适度有要求的群体,该买头等舱的照样买,航司说不定还能靠差异化服务多赚点。
说到底,航空业这场大洗牌才刚刚开始。
南航这波操作就像试水,成了其他航司肯定跟进,败了就当交学费。
只是苦了咱们普通乘客,往后买机票真得睁大眼睛,别光看价格便宜,还得查查飞机型号、座椅间距这些细节。
有个经常出差的老哥说得在理:“现在选航班就跟开盲盒似的,你永远不知道登机后等着你的是真皮座椅还是硬板凳。”
这话虽然带着调侃,却也道出了航空服务标准混乱的现状。
有意思的是,这次风波还炸出来不少“民间测评师”。
有人专门做了不同航司机型的对比表格,详细到座椅厚度、腿部空间、餐食种类,在朋友圈里传疯了。
这些自发形成的攻略,反倒成了现在最靠谱的乘机指南。
面对乘客的吐槽,航空公司其实也在悄悄观察市场反应。
听说有航司准备搞“付费舒适区”,经济舱前几排加宽座位,想要舒服点就得加钱。
这招要是玩得好,既保住了基础票价,又能从愿意花钱的乘客身上多赚点,倒是个折中的法子。
说到底,航空公司和乘客都在重新适应后疫情时代的出行模式。
航司要活下去,乘客要性价比,这场博弈还得持续好一阵子。
只是希望别真像网友预言的那样,以后坐飞机都得自备坐垫和干粮,那可就真倒退回绿皮车时代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