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手握能屡次登上沃德十佳的硬核技术,全球销量常年稳居前三、可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却活得像个 "隐形人",这事说出来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先聊聊韩系车的变速箱技术,这可不是吹出来的。
全球能同时玩转 AT、CVT、DCT 三种主流变速箱类型,还都做到顶尖水平的车企,一只手都数得过来,韩系车的现代起亚集团绝对在列。
就说 AT 变速箱,它们家摩比斯的 8AT,在换挡积极性和整车应答反馈上,完全能和采埃孚的 8AT 掰手腕,海外版的索纳塔、胜达搭载这款变速箱后,口碑一直不错。
还有 CVT,日系车靠钢带 CVT 占了半壁江山,可核心部件钢带被博世卡着脖子,而韩系车另辟蹊径搞出了钢链传动,像自行车链条一样由钢片拼接而成,承载扭矩大,稳定性强,冬天还不用特意做冷保护,这技术创新确实让人佩服。
双离合方面,早年韩系车也用过干式双离合,遇到过和大众一样的过热问题,但它们没跟风换湿式,反而花了三年时间优化摩擦片和热容量,硬生生解决了这个缺陷,后来岱摩斯推出的 8 速双离合,在紧凑的模块里塞进 8 个前进挡和 1 个 R 挡,量产难度极大,却被它们稳稳拿下。
这些技术可不是纸上谈兵,海外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
现代起亚去年全球狂卖 723 万台,2021 年是达到 840 万台,在欧美市场,韩系车的变速箱平顺性和燃油经济性备受认可,很多消费者就是冲着这份技术实力买单。
可到了中国市场,画风完全变了,2023 年韩系车在华销量才 23.3 万辆,连比亚迪单月销量都赶不上,市场份额从 2016 年的 7.35% 一路跌到 1.6%,曾经的 "屌丝三宝" 索纳塔、K5,如今只能靠 "骨折价" 续命,存在感低到让人唏嘘。
很多人觉得是 "技术双标" 导致的,海外版标配 2.0T+8AT,到中国就变成 1.5T+7 速干式双离合,这款变速箱还因为顿挫异响常年霸榜投诉榜,中保研碰撞测试里,海外版五星安全的车型到了国内 A 柱就弯折成 "脆皮"。
君觉得,这只是表面原因,深层的问题是韩系车没搞懂中国市场的核心需求。
中国消费者买家用车,最看重的就是平顺、耐用和安全,城市里早晚高峰拥堵常态化,干式双离合的结构缺陷在这种路况下被无限放大,顿挫、过热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用车体验,而韩系车偏偏把这款变速箱用在索纳塔、菲斯塔这些主力车型上,这不是和消费者的需求对着干吗?
再说电动化转型,这绝对是韩系车错失中国市场的关键。
当比亚迪 DM-i 混动卖得如火如荼,蔚来换电站都铺到高速服务区时,韩系车还在燃油车赛道慢悠悠踱步,2023 年才把纯电平台 E-GMP 引入中国,定价却比同级别国产车高出一截。
要知道,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转型速度全球领先,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早就今非昔比,韩系车的变速箱技术再强,在电动车时代也成了 "非核心优势"... 电动车根本不需要传统变速箱,大家关心续航、智能座舱和补能便利性,韩系车的技术长板刚好踩空了中国市场的转型风口。
还有品牌认知的问题,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的定位一直很模糊。
早年靠 "性价比" 打开市场,比合资车便宜,比国产车有品牌光环,可近几年想往上走重塑高端形象,却没拿出对应的产品力支撑。
中国自主品牌,不仅在变速箱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比亚迪的混动专用变速箱、长城的 DHT 混动系统,性能和可靠性都不输韩系车,还打出了 "自研" 标签,抢占了消费者的心智。
而且国产车在智能配置上懂中国消费者,大屏幕、车机互联、辅助驾驶功能一应俱全,这些都是韩系车的短板。
消费者有了好的选择,自然不会再盯着韩系车不放。
君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点,韩系车的供应链太封闭了。
韩国企业大多抱团发展,韩系车不搞全球化采购,所有核心部件都自己生产,虽然不会被供应商卡脖子,但也错过了很多物美价廉的资源,导致整车成本居高不下。
在中国市场,自主品牌能凭借全球化供应链把性价比做到极致,德系、日系车也在不断下探价格,韩系车的价格优势慢慢消失,产品力又没跟上,只能在夹缝中求生。
让人看不懂的是,韩系车还总爱改车型名字,换代改、销量不好也改,很多消费者都记不住车型,品牌辨识度越来越低,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当然,2017 年的 "萨德事件" 确实给了韩系车沉重一击,让它的销量断崖式下滑,但这只是导火索。
如果产品力足够强,品牌口碑足够好,市场份额或许能慢慢恢复,可韩系车偏偏在这个时候没有及时调整策略,反而继续在减配、定价上犯糊涂,彻底失去了中国消费者的信任。
中国消费者现在买车,早就不是只看技术参数了,看重品牌是否尊重市场、是否了解自己的需求。
韩系车把海外的好技术藏着掖着,给中国市场的却是减配版本,这种不尊重,消费者自然用脚投票。
说实话,韩系车的变速箱技术真的值得肯定,它们在技术研发上的坚持和创新,很多地方值得学习。
但汽车市场的竞争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比拼,而是技术、产品、营销、服务的从较量。
中国市场已经不是十几年前那个 "只要是合资车就好卖" 的时代了,自主品牌的崛起让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性,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
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的 "隐身",本质上是技术优势与市场需求的错配,是对中国市场的轻视和误判。
它手里握着好牌,却没打出应有的效果,错过了电动化转型的窗口期,也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
如今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风向标,任何品牌想要在这里立足,都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尊重市场、尊重消费者,用真正贴合需求的产品说话。
君觉得,韩系车如果还想在中国市场翻身,光靠变速箱技术已经不够了,必须彻底改变对中国市场的态度,把先进技术真正引入国内,在电动化、智能化上加大投入,重新找准品牌定位,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但就目前来看,它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恐怕还会持续低迷下去。
声明: 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