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0家到50家:中国车企生死战,谁在裸泳?

你能想象吗?五年时间,400多家车企就这么消失了。

2020年那会儿,新能源车正火得不行,大大小小的造车新势力冒出来,都说要造中国的特斯拉。当时全国电动车制造商有将近500家,街上到处都是各种品牌的新车发布会。可到了2025年11月,还在市场上活蹦乱跳的不到50家。这变化快得让人反应不过来,就像看着邻居家开的店一家接一家关门,最后整条街都空了。

说起来,这场车企大逃杀的导火索其实挺讽刺的。

2020年开始,国家的新能源补贴开始往下降,车企们一琢磨:补贴没了,那就只能自己想办法了。当时比亚迪这些大厂率先扛不住,把入门车型从15万直接砍到10万以下。你想想看,这价格一降,其他厂商能坐得住吗?肯定得跟啊,不跟就等着被淘汰。

从500家到50家:中国车企生死战,谁在裸泳?-有驾

就这样,2021年整个行业平均降了15%的价格。表面上看挺热闹,那年汽车总销量冲到2680万辆,新能源车的占比也涨到20%。工厂开工,工人有活干,产业链也跟着赚钱,一片欣欣向荣的样子。可谁能想到,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问题出在哪儿?说白了就是太急了。

那时候到处都在建厂,新增的生产线超过400条。厂是建起来了,车也造出来了,可市场就那么大,能买得起车的人就那么多。结果就是产能严重过剩,厂商们开始疯狂抢客户。中小企业本来资金就紧张,为了抢份额只能继续降价,降到最后连成本都快覆盖不了。

更要命的是,钱不够了就开始从产品质量上动脑筋。电池组本来要做各种耐用性测试的,为了省钱省时间,测试环节能简化就简化。结果呢?早期买车的车主发现,故障率比以前高了10%。你说这多闹心,本来花钱买新车是图个放心,结果天天跑维修店。

到了2022年,这场价格战彻底打疯了。

从500家到50家:中国车企生死战,谁在裸泳?-有驾

降价幅度扩大到25%,有些SUV从22万直接跳水到14万,这跳水力度跟跳楼价似的。销量是上去了,突破3000万辆,可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利润率从6.5%掉到5.8%,听起来好像没差多少,可你要知道,每挣100块钱利润不到6块,这还怎么活?

企业为了撑住局面,拼命借钱扩张,负债率蹿到75%。光银行利息就能把现金流吃得差不多,哪还有钱搞研发?有些厂商实在没办法,干脆找代工厂帮着生产,虽然省了固定成本,可产品质量就没法保证了。软件更新从原来一个月一次变成三个月一次,车载导航的精度下降15%,开着开着就不知道跑哪儿去了。

说到出口,这本来是条活路。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120万辆,增长69%,看着挺厉害。可低价车型在国外也不好混,人家欧盟一看:你们这么便宜,是不是有政府补贴啊?反补贴调查一启动,欧洲市场份额直接缩水8%。这就跟打仗似的,好不容易攻下的地盘,转眼又丢了。

2023年可以说是最惨的一年。

从500家到50家:中国车企生死战,谁在裸泳?-有驾

价格战打到白热化,月度优惠超过30%。威马、爱驰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新势力,一个接一个倒下。全年将近100家企业停摆,累计亏损超过500亿元。你想想,500个亿啊,这得是多少工人的工资,多少供应商的货款?

厂商倒了,最倒霉的还是车主。买了车才两年,想卖二手车,发现残值率从65%跌到45%。原来能卖10万的车,现在只能卖4万多。更气人的是,保险公司都不愿意接这些车了,拒保比例升到20%,说这些车风险太高。车主一肚子火没地方撒,难道还能去找已经倒闭的厂商要说法?

这些倒下的企业其实挺冤的。2021年那会儿融资环境好,拿了不少钱,信心爆棚,定的月销目标是2万辆。结果实际销量不到8000辆,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工厂利用率掉到60%,配件供应经常断货,维修费用涨了40%。资金链一断,拍卖资产也就回收30%的钱,剩下的全打水漂了。

到了2024年,反噬效应全面爆发。

破产数量超过200家,北汽新能源部分业务停摆,恒大汽车清盘,供应商被拖欠近千亿元。上游的供应商也快撑不住了,利润摊薄到3%,交付周期延长20%。电池的衰减率从4%升到9%,车主开两年发现续航里程少了一大截。

从500家到50家:中国车企生死战,谁在裸泳?-有驾

出口量虽然涨到520万辆,增长30%,可低价策略在国外也碰了壁。泰国调整关税政策后,销量波动15%。你看特斯拉人家毛利率维持在22%,靠软件订阅赚钱;咱们的企业平均才14%,这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最有意思的是区域差异。一线城市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5%,补贴政策好,基础设施完善,大家买得起也愿意买。可中西部地区就惨了,库存压力大,经销商关店率达到35%。充电桩接口标准还不统一,兼容率只有68%,车主使用成本增加10%。这就像买了部手机,发现充电器不通用,得到处找充电桩,多闹心。

进入2025年,价格战的余波还在继续。

上半年销量1650万辆,新能源占比46%,可利润率又降到3.9%。又有150家企业退出,总数快逼近400家。哪吒汽车母公司申请破产审查,亏损183亿元。这些品牌当初靠概念车融资,2023年拿了超过800亿元,可销量一直上不去,平均月销4000辆都不到,工厂停工率40%。

不过话说回来,价格战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倒逼供应链优化,芯片自给率从65%涨到82%,响应速度提升20%。跟2014年那会儿严重依赖进口相比,这算是个不小的进步。

从500家到50家:中国车企生死战,谁在裸泳?-有驾

消费者也开始转向了。25万元以上的中高端车型占比从18%涨到28%,大家发现便宜不一定好,品质和服务才是王道。这就像买东西,刚开始图便宜买地摊货,穿两天就坏,后来宁愿多花点钱买个质量好的,能穿好几年。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长城汽车。

人家是怎么在这场混战中活下来还活得不错的?魏建军这个人其实挺有意思,1984年创业,当时负债200万元,从小改装厂起步。他一开始就想明白了,不跟大厂拼轿车,专门做SUV和皮卡这种细分市场。这个战略看着保守,可关键时刻保住了命。

到2025年,长城前三季度营收1536亿元,增长8%,销量92万辆,海外市场贡献40%。人家没卷入价格战,每年研发投入超过120亿元,累计专利1.5万件。魏建军说过四项不为:不被资本裹挟、不搞过度营销、不追短期利益、不损产业生态。这听起来像是说大话,可人家确实做到了。

2025年第二季度,长城营收523亿元,净利润46亿元,销量31万辆,创同期最佳。你看看那些倒下的企业,哪个不是被资本裹挟着乱扩张,最后资金链断了一地鸡毛?

从500家到50家:中国车企生死战,谁在裸泳?-有驾

长城在出口上也有一套。早在2003年就收购泰国工厂,投资60亿元搞本地化生产。针对当地需求优化配置,产能10万辆,65%本地销售,35%辐射东盟。2025年海外销量45万辆,增长42%,20万元以上车型占比12%。这就是差距,人家不是简单地卖车,而是深耕当地市场,建立自己的生态。

研发这块,长城的咖啡智能平台已经迭代三次,L2+功能覆盖率95%,续航超过700公里。产品从简单的代步工具变成智能移动终端,这才是核心竞争力。你想想,价格战打得再凶,消费者最终还是要看产品力,看技术含量。

政策层面,国家也看不下去了。2025年3月北京车展上,多部门重申要规范市场秩序。5月发改委发布细则,整治无序竞争。八部门联合方案锁定全年销量3300万辆,以旧换新补贴延续到2026年。这其实就是在给市场降温,告诉企业们别再瞎打了,好好搞技术才是正道。

回头看这五年,从500家到50家,400多家车企的消失不是偶然。价格战短期内确实刺激了销量,可代价是什么?产能过剩、供应链不稳定、产品质量下滑、消费者权益受损。这就像饮鸩止渴,喝的时候爽了,可后果谁来承担?

从500家到50家:中国车企生死战,谁在裸泳?-有驾

真正能活下来的企业,靠的不是低价,而是技术、品质和对产业规律的敬畏。长城汽车的例子就摆在那儿,不跟风、不浮躁、踏踏实实搞研发,最后笑到了最后。这道理其实很简单,可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

现在行业开始回归理性,消费者也越来越精明,不再单纯追求低价,而是看重产品的综合实力。这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那些靠低价生存的企业必须转型,要么提升技术,要么退出市场。机遇在于,坚持长期主义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强。

说到底,这场价格战给整个行业上了生动的一课:短期利益和长期价值,你选哪个?资本裹挟和战略定力,你信哪个?低价竞争和技术创新,你走哪条路?

这些问题,每个从业者都该好好想想。毕竟,倒下的400家企业已经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走捷径的代价有多大。

你觉得,接下来还会有多少车企倒下?那些侥幸活下来的企业,能不能真正学到教训?或者说,你身边有没有买了新能源车后悔的朋友?聊聊你的看法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