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祺M8乾崑系列刚上市那会儿,我正好在车展现场。人还没挤进去,外面已经三五成群,随手一拍,抖音小红书全是现场热搜。不是吹,这车火到什么程度?有种“刚准备开口,结果全场都在讨论同一辆车”的既视感。有人现场怼着销售问:“148平方英尺气囊包围,这到底是保护乘客,还是给各路安全粉丝打个样?”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安全感也能变成朋友圈的新梗。谁家买个MPV还要数着气囊面积聊八卦?
想起去年,有位做金融的哥们,家里有仨娃,换车成了头等大事。以前看GL8,觉得“有面子”,也算是老江湖。可今年突然变了味——传祺M8乾崑横空出世,朋友圈里人均“懂王”,谁都要来点评几句。有人说它像是“穿西装的运动员”,外表端正,心里琢磨着怎么用科技把同行按在地上摩擦。结果那哥们一句话怼回去:“有钱人的纠结,都是配置表惹的祸。”我没忍住乐了半天,这才是中国家庭换车路上的真实写照。
有些细节,只有亲自体验才能懂。那次试驾,华为乾崑智能驾驶系统一开,车流里左闪右避,仿佛车自己在思考。副驾驶的朋友还在夸车机,后排孩子已经玩得不亦乐乎。智能驾驶这事儿在国内,多少还带点“玄学”色彩——谁没被导航带进沟过?可M8乾崑的表现,比有些老司机还靠谱。堵车时我都忍不住多看两眼仪表盘,生怕错过哪个新花样。
当然,MPV这个圈子从没消停过。别克GL8、腾势D9还在那儿虎视眈眈。大家都打着“高端”旗号,拼空间、拼科技、拼材料。传祺却偏不走寻常路,复合材料上身,车重没飙,安全感直线拉满。看着那些数据,脑子里浮现的不是“国产崛起”这种大词,而是“工科男进厨房”,啥都要抠到极致。气囊面积、降噪分贝、座椅加热,恨不得连后备箱空间都要PK一遍。你说是“配置内卷”,倒不如说是“用户挑剔”倒逼车企卷到飞起。
说到用户,谁都想当“懂哥”。论坛里经常能刷到:“这智能驾驶真有那么香?”、“价格涨了,体验跟上了吗?”、“M8乾崑到底适不适合家用?”这些问题,十年前没人会问。那会儿大家只关心油耗、维修、保值。现在不一样了,谁都想要科技、舒适、安全一把抓——最好还能多点面子少点毛病。消费升级说了好多年,真落实下来,还得看一辆车能不能承受得起中国家庭的所有想象。
有意思的是,智能驾驶系统成了最大的话题焦点。有人夸它“省心到飞起”,有人担心“AI出错怎么办”。前两天我在小区门口碰见一位老司机,刚换了M8乾崑,笑得合不拢嘴。他说:“以前开车要盯路,现在盯孩子。”这话听着像段子,但背后是中国家庭出行需求的变迁。再豪华的MPV,也得先把安全和舒适装进口袋。数据不会骗人:去年M8系列销量同比增长快40%,高端配置渗透率也水涨船高。光靠情怀撑不住那么多订单,真要靠实力说话。
再说说价格——老实讲,传祺M8乾崑不便宜,配置全拉满,钱包也会喊疼。可这一波“高举高打”的操作,真把国产品牌的底气给练出来了。想当年,同级别MPV市场全是合资“老大哥”,国产车只能低头做性价比。如今谁还在低头?现在的车主们更像是“技术党+体验党”的混合体,一边挑刺一边买单。你说值不值?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传祺在宣传里总是强调“全家出行”“安全护航”,这些年中国家庭观念变了,车不再只是工具,更是情感的延伸。以前谁会在意车里空气质量?现在负离子净化、隐私玻璃、座椅按摩全都成了必选项,仿佛不配这些功能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高端MPV。顺便吐槽一句,行业这波“配置军备竞赛”,把年轻爸爸都逼成了半个汽车工程师,朋友圈里聊的不是理财就是车机升级。
说到这里,忍不住想起同样走智能路线的腾势D9,去年风头也不小。粉丝一阵狂吹,结果没几个月,各种“车机掉线”“售后难约”的吐槽铺天盖地。高端MPV这行,说白了就是一场耐力赛,不是谁今天火,明天就能稳坐江山。传祺M8乾崑能不能抗住市场检验?没人能拍胸脯保证。可这种“卷配置、卷体验、卷科技”的劲头,确实让华系MPV市场活了起来。
可能有人觉得,买车这事儿很玄学,理性和情感总是拉扯。新车值得买吗?智能驾驶靠谱吗?MPV到底该选谁?这些问题每年都在换包装,答案却越来越复杂。中国高端MPV市场真正的分水岭,大概就是从传祺M8乾崑开始的。
写到这儿,手边的茶都凉了。你们家要是也在纠结MPV,不妨去试试,别光听我在这里“嘴遁”。评论区欢迎battle,谁是真正的“懂哥”,谁在体验过后喊出“真香”,到时候才算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