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刚来武汉,天还透着点闷热。
我在展馆外边的广场逛着,突然感受到一股小小的震动,地面有点微微颤抖。那是之前一个迈入试驾区域的蓝色SUV刚刚启动,发动机噪音不大,却给人一种很实在的感觉。要说这次车展真厉害,压轴的明星车都不少,像小鹏P7、林肯航海家,还有岚图家族上新款,个个都能引起一片叫好。
说实话,我对车展的期待不高,都是些肉眼可见的技术变革——电动化、智能网联。这次我发现,现场的好多新车开起来其实挺平凡。不管是微微的发动机声,还是悬架的反馈,都比我预想中科技爆炸要低调一些。我这人,仔细想想,是不是想得太复杂?毕竟,消费者关心的还是用得顺手。车开得顺不顺?这才是王道。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一份估算:很多新能源车百公里能耗在15度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成本大概6元,买车花的额度里,能源成本占比很小——大概20%左右。那我问你一下,现在哪里还能找到能一次性用到吐的,既快又省的车?——体感上,大部分牌子都在提高续航,减少充电次数,但其实用户更在乎快充是否真快。你试过那种快充五分钟充到九成的车没?实际体验远没想象中那么光速。
谈到这,我倒想问:为什么大家都想用那点科技感去掩饰车子能不能稳?科技越牛,越能掩盖悬架柔韧不够的尴尬吧。
说到对比。比如说国内的吉利和欧美的特斯拉,同价位的车,差别其实很微妙。特斯拉的加速感是真的飞快,但悬架太硬,典型硬核体验(这点我没细想过:会不会太偏激了点?毕竟硬悬架在运动中的表现确实比软悬挂直接多),而吉利就偏温和,舒适一些,有点像那种家庭用车的实用派。吉利在智能驾驶辅助上的坑底的拿捏,可能比特斯拉还要细腻——我试过几次,小范围自动驾驶,偶尔会惊喜也会惊吓。
我觉得这也是研发里的生活比喻:就像我们买菜,硬挑最新鲜的那一串鸡心,不一定吃得多香,但一定挺明显。汽车也是,技术堆得越高,越难用得顺手。想想,研发的研发,也会陷入新技术怪圈——越投入越难平衡成本和用户体验。这部分,供应链的博弈很直观:想用最便宜厂料,却不想让车降个质,这其实就是——你想要快,又不能太贵。我自己倒觉得,实际操作中,很多品牌都在用折中技术调和,比如用陶瓷刹车片减少维护,用轻量化材料降低油耗。
这一点我想强调:国产车配置看起来吓人,但不能忽视背后供应链的压力。其实新材料的研发,往往比外观设计还难搞,就像做一个菜,要用料要新鲜,工艺要讲究,才能保证炒得烂熟。比如说,轻量化材料多在哪?多在那些小配件上,像一只门把手,从外表看不出变化,但用料的改良可能让油耗降低了2%。我还偷看了个行业报告——多家厂商在新材料研发上的投入比几年前翻了个倍(样本少,估算),汽车微创新可能会成为常态。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哦,对,汽车文化。车展不只是看新车,也到其实挺看人的。像我师傅,修车的,他说:这帮车,油耗差不多的,开的感觉就像两个,差别在哪?他这话我倒觉得挺有趣——技术再牛,实操体验才是真正王道。我记得有位朋友说:我更喜欢那种用起来舒服的车,哪怕折腾个技术参数,自己也觉得有感。你会不会也是这样?喜欢线控油门,还是喜欢传统油门踏板带来的踏实感。
这车展其实挺面面俱到,我刚才翻了下相册——一张张焦点是那智驾体验区,突然觉得——这几年科技的确在变,但人对于感觉的坚持,是没变的。很多人没细想过,这些智能辅助,其实也是商家卖点。它们在不断优化做工,像我前几天测试的一台新能源车,那个自动泊车反应极快,但也帮我出错过一次——差点倒在别的车上。你相信吗?我觉得,科技虽说秒秒秒,但用得顺不顺,还是看情感连接。
这点让我反思: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用车感受?其实可能就是一个细腻——细腻到,车能理解你什么时候需要多舒适一点,什么时候要猛踩油门。汽车也好像个朋友。你看那台新品林肯吧,启航版上那块大屏幕,你会不会觉得有点孤独,需要个功夫片来充个电?我就一直在想:车到底还会不会变成真正的伙伴,还是变成工具的延伸?
(这段讲得啰嗦点,呵呵)无论如何,咱们都喜欢快,那一点是认准的。就像我那开到后备箱都快撑不住的朋友说:只要能快点到,什么都值得。这,可能就是追求的本性吧。
说到这,我有个问题:你觉得未来五年,汽车的感觉会变得更像人,还是更像机器?这关系到,咱们是不是夜夜都在期待那一刹那的冲动。
这辆车里的细节,又让我偷偷一笑——某个实用的小按钮,居然标着快充,闭着眼想,是不是给人一种快到极致的错觉?快充的时间,还是在十分钟到二十分钟左右,如果你粗算,每天充一次,能源成本大概在1元左右(估算),可能比我起早去喝咖啡还便宜。可我会不会太掉以轻心了?毕竟充电设备的实际丰富度,还得看城市基础设施。
我忽然觉得,汽车真正的未来,是不是就藏在这些细节里?汽车+科技这个词,太空级的科技到地面上,最后都化成了给你省心的感觉。我在试驾途中,盯着望远镜装置的自动调节灯光,就心想:是不是有一天,车能自动知道你什么时候累、什么时候饿?这些思考,也许太遥远,但我知道,最触手可及的那一辆,正等待我们去拥抱,或者试试。
想到这,你觉得这个场景,离我们还远吗?又或者,早就离我们更近了,只是我们还没有留意到那一颗细微的星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