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现在去4S店看车,你要是还跟销售掰扯“这车三年后能卖多少钱”,人家可能都懒得理你。保值率?那玩意儿现在真没几个人当回事了。以前咱们买车,总想着“万一哪天想换呢”,得留条后路,生怕亏太多。可现在呢?年轻人买辆车跟换手机似的,喜欢就上,不喜欢两年就换,谁还管它二手值不值钱?我前两天跟一个刚提车的朋友聊,他一句话直接给我整笑了:“我买这车的时候就没打算卖,开到报废都行,省心得很。”你品,你细品,这心态,跟十年前完全不一样了。
那为啥保值率越来越“劝退”消费者了?说白了,大家更在乎“当下开得爽不爽”了。以前买车像投资,现在买车更像消费。你看现在这些新车,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大屏K歌、座椅按摩,一个个配置堆得比手机还狠。你想想,你买个顶配手机,三年后二手价能剩多少?不也照样抢破头?车也一样,谁不想每天上下班路上躺着听音乐、自动跟车、语音开空调?这种“上头”的体验,早把“保不保值”给干掉了。
再说说电动车。现在买电车的人,有几个是冲着保值去的?几乎没有。电池衰减、技术迭代太快,今天刚发布的新款,半年后可能就被新电池、新平台给“打脸”了。你要是还盯着保值率,那估计这辈子都别想买车了。可即便如此,电车销量还是蹭蹭涨。为啥?使用成本低啊!百公里电费不到20块,保养简单,一线城市还能上绿牌,免购置税,这省下的钱,够你亏多少保值率?我认识一个网约车司机,换了台电车,一个月油费直接省了1500,他乐得直说:“这哪是买车,这是捡钱啊!”
再来看个现实——燃油车都“跌冒烟了”。你去看看那些曾经“走路摇头晃脑”的豪华品牌,现在优惠几万、十几万的比比皆是。老车主气得“蹦起来”,可新车主笑开了花。价格都打成这样了,你还谈保值率?那不是天方夜谭嘛。比如某德系B级车,指导价25万,落地优惠完不到20万,三年后卖12万,听着好像亏得厉害。可你算算,三年省下的油钱、税钱、保养钱,再加上这三年享受的配置和面子,这车简直就是“真香”定律的代言人。
咱们拿几款车来比划比划。先看本田CR-V,这可是曾经的“国民神车”,保值率常年顶呱呱。油耗低、毛病少、空间大,二手车贩子见了都眉开眼笑。可你去试驾一下,内饰塑料感强,车机卡得像老年机,辅助驾驶基本等于摆设。你开它上路,别说“出片利器”了,朋友都问你:“这车……是2015年的吧?”保值是保值,可开着真不“上头”啊。
再看比亚迪宋PLUS DM-i,插混的,价格跟CR-V差不多,甚至略贵一点。可你一上车,大屏、旋转中控、L2级辅助驾驶、座椅通风加热,配置直接拉满。油耗还比CR-V低一半,纯电能跑100多公里,日常通勤根本不用油。三年后卖?可能确实不如CR-V保值。可问题是,这三年你省下的油钱,可能就抵得上那点差价了。而且开这车,朋友一上车就喊:“哇,这车也太爽了吧!”——这叫什么?这叫“上桌第一个动筷”的排面。
还有个狠角色——特斯拉Model Y。这车保值率?呵呵,一年掉30%都不稀奇。可销量呢?照样全球顶流。为啥?智能化体验太强了!自动泊车像老司机,高速NOA跟打游戏似的,OTA升级还能越开越新。你开CR-V,三年后车还是那个车;你开Model Y,三个月后系统都变样了。这种“科技感”的诱惑,早就把保值率踩在脚下了。
更别说现在年轻人买车,压根不打算开十年八年。换车周期越来越短,五年一换都算长的。与其纠结保值,不如选个自己喜欢的。喜欢大屏?选理想。喜欢操控?选小鹏。喜欢省油?选丰田混动。车嘛,首先是给自己开的,不是给二手车贩子看的。
而且你发现没,现在汽车金融方案多得眼花缭乱。零首付、长分期、电池租用,门槛越来越低。很多人买车,月供比房租还便宜,哪还顾得上三年后能卖多少钱?只要现在压力不大,开着舒服,就行。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现在的人买车,越来越不注重保值率了?因为大家想明白了:车不是资产,是消费品。你买个耳机、买个包包,会算它三年后值多少钱吗?不会。那为啥买车就得这么精打细算?只要这车让你每天上车时嘴角上扬,堵车时也不烦躁,那它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保值率当然不是完全没用,但早已不再是决定性因素。现在的消费者更聪明了,他们算的是“综合使用成本+体验值”这笔大账。省下的油钱、享受的配置、便捷的补能、智能的交互,这些才是真金白银的“收益”。
所以,你会考虑购买一辆不那么保值,但开着特别爽的车吗?
如果有一款车让你“上头”,你会因为它保值率一般而放弃吗?
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