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汽车神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塌。就在不久前,飞度的月销量只剩下75台,这个曾经靠“省油省心”横扫小型车市场的日本老将,如今却成了新能源时代的弃子。还记得当年加价都抢不到的思域吗?CR-V那个风光无两的本田时代是否也该结束了?看起来,这些问题都不需要回答,市场已经替所有人做出了选择。
电动车的浪潮席卷一切,比亚迪、特斯拉、五菱等国产新势力卷起一阵腥风血雨。有些人还抱着曾经合资车“铁皮厚安全高技术牛”的信仰,但面对事实,75台飞度的数据,毫不犹豫地甩了他们一记响亮耳光——“情怀”这个东西,在新能源补贴和低用车成本、炫酷智能驾驶体验面前,就是无足轻重的浮云。
本田的问题,哪里只是飞度的销量崩盘那么简单。2025年7月,本田中国终端销量同比跌了快15%,东风本田销量已经六连败,半年不到,跌幅高达37.4%。昔日让人忍痛加价的思域如今被市场冷落,CR-V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可光靠老功勋,根本救不了今日的颓势。
更尴尬的是,在新能源赛道上,本田几乎跌成了“邪典”——油改电的e:NS系列无人问津,新品牌灵悉L长得奇形怪状,销量凄惨。至于“高端”定位的烨S7,上市才40天就急着大跳水,降价6万,只能证明对中国市场的真实状况一无所知。本田还活在10年前靠品牌溢价和技术自信就能密集收割的幻想里,完全没意识到时代已经变了。
当比亚迪一个月能卖30万台,华为、小米跨界造车搅得天翻地覆,本田依旧在为“高产出高报酬”画饼充饥。潘建新口中的“改革”,也不过是亡羊补牢的最后挣扎。合资时代的神话,是靠技术和资金壁垒建立起来的;但是现在,中国造车新势力用更快的智能化转型、更低的用电成本和更懂得本地需求的服务,硬生生把合资品牌的光环磨得一干二净。
消费者并不傻。谁都知道买一辆电动车到底能为钱包和生活带来什么样实实在在的好处。省下的油钱,省下的维护费,每天用App远程控车,开车自动导航、语音交互,而不是为谁“情怀加价”。“品牌溢价”四个字,讲究的是有技术底蕴、有产品力、有先见之明。可惜,本田除了怀旧的技术迷恋,剩下的也就是不断下滑的销售曲线了。
这背后,其实是思维闭锁和战略滞后给本田乃至所有合资品牌敲响的丧钟。“新能源得天下”不只是个口号,而成为铁律。比亚迪、埃安、蔚来们,把智能硬件、车联网、补能体系一步步做到极致,本田却像很多外部巨头一样,依然活在数据报表和内部管理的自嗨里。那70多辆飞度,就是一切梦幻泡影轰然破灭的前奏。
合资品牌的溃败并非偶然。是时代巨变的结果,更是自高自大的自我消耗。中国市场不再是一群迷信洋货的“情怀少年”,而是无比冷酷的理性竞技场。没人会为老黄历买单,用户要的,是性价比、科技感和本土生态。
潘建新的“生死局”不是一句好听的口号,它是摊在桌面上最后的警告:再不彻底转身,本田也只有被市场踢出局等结局。国产品牌都在电动车三国杀里拼出血路,本田却像慢性病患者一样继续消耗最后的老本。如果不学会低头、拥抱新趋势,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省油神话,也许明年就连纪念册都进不去了。
市场从没有永远的神话。只要你慢下脚步、逐渐迷信过去,下一张"75辆"的销量尴尬榜,或许就是谁也想不到的其他合资本。时代的洪流不会等人,合资车的王座,随时都有人来篡位。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