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驾驶的手悬停在中控屏上,热搜、弹窗和广告一齐涌现,我忍不住想——如果信息也是雨水,这车怕是要泡在泥塘里开了。朋友圈里有人转发新车测评博主斥责某厂商夸大卖点,下面是几十条“水军”互喷。真真假假,像路边起雾的水汽,朦胧而难辨。
“如果你定了一台新车,只根据网上的排行榜和测评,敢不敢立马付款?”这个问题未免恶毒,但在如今的汽车行业网络生态下,想必不少人会心虚一笑。不怪谁胆小,毕竟造假和抹黑的技术含量,有时候比发动机还复杂。
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起汽车行业网络乱象整治,表面看像个大国重锤,敲得人心里一哆嗦,背后其实是新老问题的交织。汽车行业的“赛博味”越来越浓,市场上,新能源“新王”与燃油老将厮杀;屏幕里,水军与“黑公关”选边站队,谁都想分一杯羹,哪怕杯子里装的是假酒。
从业务员的夸夸其谈,到自媒体的花式包装,这场乱象已非新事,但近年的变化令人玩味。如果说过去汽车企业搞“噱头宣传”,最多算“王婆卖瓜”,现在,则是瓜农、吃瓜群众、黑心瓜商通通下场,大家围绕着数据、评测乃至“流量神话”大打出手。
先看虚假宣传。在汽车圈,续航里程是玄学:厂家公布的数值,用户实测一折,测评博主花式解释。但你别说,宣传口径在合规边缘游走,比起复杂的传感器和软件算法,避开“误导”两个字才是极限操作。什么辅助驾驶升级“完全自动驾驶”,什么“单次充电长途无忧”——有意模糊的界限,有人把它当卖点,有人当笑话。
而恶意“榜单游戏”,比娱乐圈还繁华。某平台榜单一夜风起云涌,明面上是“透明沟通”,实际上是“暗度陈仓”。有时销量改善三成,只因“榜首”被换了个名字;有时评分暴跌,因为一波差评“巧合”集中出现。一条数据能值多少钱?看你想买的心足不足,看看背后的暗手拆没拆干净。
再聊聊非法牟利。有些测评号,你看着他专业,背后能拉入“广告主的群”,前排推荐不是白来的。个别大V公然喊出“花点辛苦费,少点难听话”,商家想维权,发现并不比修车省心。一家企业刚上市,评论区就蹲满号称“舆论监督”的大号,一开局就打负面,谁先谈合作,谁先止血——真是“信息的江湖”,只要肯砸钞票,总能买来些许安宁。
最荒诞的,还属恶意诋毁。黑公关团伙、明星饭圈、匿名小号,手法升级到几乎堪比“信息战”。你说企业融资新进展,他立刻诬成“布局踩雷”;你说公益项目赞助,他立刻说成“暗度陈仓收买人心”。真相一文不值,八卦却能当饭吃。比亚迪、理想、长城近年都中招,谁火谁挨骂,按理说这和打仗差不多,谁有钱谁能多养几千“雇佣兵”。不信可以翻翻热搜:抵制国足赞助、唱衰国产品牌、网络造谣齐飞,像极了赛博泥潭里的群架。
但所有“整治”都绕不过一个老问题——能治多久?六部门出手,形式确实够硬。“集中整治,重点突出、全面排查”,听上去像足球队换了主帅,但裁判、观众和球员都混在一起,比技战术更难分明。
还是要承认,乱象背后,是信息流动和利益博弈的冰山一角。监管能斩断“水军”的队伍,却斩不断流量和金钱的诱惑。企业一边想守住品牌,一边又忍不住找“宣传利器”;消费者一边喊着假信息夺命,一边又乐于“瓜田里栽花”。媒体、大V本该练就铁齿铜牙,不料也染上了“广告口水病”,嘴里是客观公正,微信里是报价单。
整治,就像给发动机做保养,今天滴油明天堵嘴。车能开是能开,可要想翻新换代,靠的从不是一把螺丝刀。
说句实在话,这种市场环境,谁都想站对队——可惜风向天天变,昨天被黑的,明天也许又成“口碑王”。监管做得再细,也架不住欲望和算计。职业病使我想吐槽两句:研判证据是一回事,剥开人心“究竟信什么”,却是最难界定的案子。
有时想想,这个行业热闹归热闹,买车的人最后还是得学会“信息鉴别术”。六部门联手打假,或许能刮下一层老茧,但真想改天换地,还得仰仗每一个“暗夜看车人”多一点警醒,少一点轻信。
你在网上“选购座驾”,看到的究竟是事实,还是某种高明的“信息编织”?整治行动之后,信息的江湖会变得更干净,还是只换了套餐、换了玩法?这个答案,可能比自动驾驶实现的时间表还难写明白。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