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老同学,他刚换了车,一见面就兴冲冲地说 “这次没选 BBA,提了辆问界 M9”…… 我愣了一下,要知道,他前两辆车都是宝马,当年买第二辆的时候还跟我炫耀 “开宝马才叫有面儿”。
现在倒好,提起 BBA,他摆摆手 “算了吧,现在谁还盯着那三叉星、蓝天白云标”……
这话要是搁十年前,谁敢信?
那时儿,小区里谁家买了辆奔驰 C 级,能被街坊邻居议论半个月;
朋友聚会,开奥迪 A6L 的人说话都自带三分底气。
BBA “成功” 的硬通货,是父辈嘴里 “这辈子能开上就算没白干” 的终极目标…… 可现在呢?
看数据吧,2025 年上半年,奔驰二季度净利润同比暴跌 68.7%,从去年同期的 30 亿欧元砸到 9.57 亿欧元,单季度利润还不如比亚迪的淡季…… 宝马也好不到哪去,税后净利润下滑 29%,在中国市场销量直接跌了 15.5%;
奥迪惨,营业利润暴跌 45.2%,纯电车型在华只卖了 7897 辆,同比下滑 23.5%…… 这哪是下滑,是自由落体!
有人说 “是全球经济不行”,可为啥同时间段里,我们国产新能源车能卖 927 万台,同比增长 25%?
理想 L 系列快摸到百万交付的门槛了,问界 M9 连续 8 个月霸占 50 万以上车型销量冠军,累计大定超 20 万辆…… 这对比,扎眼不?
有意思的是 4S 店的变化。
今年上半年,全国超过 80 家奔驰 4S 店终止授权,北京利星行南法信店、上海宝利德松江店…… 这些曾经门庭若市的地方,如今不少换成了鸿蒙智行的招牌。
有车主吐槽,之前在奔驰店交的保养费还没花完,店没了,找官方维权,人家说 “受反垄断法限制”…… 这 “豪华品牌” 的售后,还不如楼下小卖部靠谱?
不是消费者没钱了,是 BBA 自己跟不上趟了。
就说电动化吧,奔驰 EQ 系列续航才 400 公里,奥迪的纯电车型是 “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宝马算是 BBA 里电动化最积极的,可在华电动车渗透率还不到 20%,我们全国新能源车渗透率都 35% 了…… 这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他们总说 “供应链紧张”“成本高”,可问界、理想怎么就能源源不断地交付?
华为 ADS 4.0 智驾、宁德时代电池,这些核心技术我们自己握着,当然不怕卡脖子。
再看配置,问界 M9 带华为高阶智驾,能应对 10 多个复杂场景,接近 L3 级了;
理想 L9 有 “车载 KTV + 露营模式”,后排座椅能按摩、通风、加热,还带腿托…… 这些东西,BBA 有吗?
有,但是得加钱选装。
奔驰 GLS 想装个像样的智驾功能,选装费能再买辆国产车了;
奥迪 A6L 的后排,跟理想 L7 比起来,像 “经济舱” 对 “头等舱”……
价格就讽刺了。
极氪车型平均售价 30 万左右,鸿蒙智行旗下车型成交均价快到 40 万了;
而 BBA 呢?
奥迪成交均价 26.8 万,特斯拉都 27.2 万了…… 以前是 “国产车便宜,BBA 贵”,现在倒过来了。
不是我们国产车卖贵了,是 BBA 的品牌溢价撑不住了。
消费者不傻,同样的钱,能买到大的空间、智能的系统、长的续航,为啥还要为那个 “三叉星”“蓝天白云标” 多掏钱?
有人说 “BBA 有情怀”,情怀能当饭吃吗?
我爸那辈人,觉得开奔驰是 “身份象征”,可现在的年轻人,看车先看 “能不能手机远程控车”“智驾靠不靠谱”“充电方不方便”。
上次跟一个 95 后聊车,他说 “BBA 太老气了,像我爸开的车”…… 这就是现实,情怀在 “实用性” 面前,不堪一击。
BBA 也不是没努力过。
奔驰降价,热门车型直降十几万,结果呢?
终端价格乱成一锅粥,老车主骂声一片,新车主还觉得 “是不是车有问题才降价”;
奥迪本来计划 2033 年全面电动化,现在又撤回了,说 “不设明确终止时间表”,这不是 “努力”,这是 “摆烂”;
宝马倒是降价最狠,可电动化转型还是慢,就像一个人穿着西装跑马拉松,怎么可能跑得过穿运动服的?
反观我们国产车,问界靠华为的技术,理想抓准 “家庭场景”,极氪在性能上下功夫,小米 YU7 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 各有各的杀手锏,而且迭代速度快得惊人。
问界 M7 预售 43 分钟就订出 10 万台,这种速度,BBA 想都不敢想。
30 万以上的市场,以前是 BBA 的 “自留地”,2020 年国产车占比不足 5%,现在呢?
34%! 这意味着每卖三辆 30 万以上的车,就有一辆是国产的。
再过两年,这个比例可能还得涨。
中汽协预测,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 1600 万辆,同比增长 24.4%,这增量里,大概率还是国产车占大头。
有人担心 “国产车会不会昙花一现”,看看技术积累就知道了。
华为 ADS 智驾系统、宁德时代电池、鸿蒙智能座舱…… 这些核心技术都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不是 “组装货”。
就像问界 M9 用的途灵底盘平台,岚图追光 PHEV 的岚海动力,都是实打实的自主研发。
BBA 呢?
电动化平台大多是 “油改电”,底子就不行,怎么跟我们比?
现在再看标题《再不努力,就只能去开 BBA 了》,不是说 BBA 不好,是说如果跟不上时代,固守着老一套的 “豪华标准”,最后只能选那些被市场边缘化的品牌。
BBA 要是再这么 “摆烂” 下去,再过几年,可能真成了 “退而求其次” 的选择: 就像现在有人说 “买不起新势力,就只能买燃油车” 一样,未来可能是 “跟不上智能时代,就只能开 BBA 了”。
当然,BBA 百年老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可时代变了,燃油车的 “三大件” 再牛,也干不过电动车的驱动系统;
车标再亮,也比不过实实在在的配置。
我们国产车能从 10 万以下市场冲到 30 万以上,靠的不是运气,是 “用户需要什么就造什么” 的思路。
句实在话,看到国产车崛起,真挺自豪的。
以前说起豪华车,只能想到 BBA;
现在,问界、理想、极氪…… 这些名字能跟 BBA 平起平坐,甚至受欢迎。
这不仅仅是 “买车选择多了”,说明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真的站起来了。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和虚构情节,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