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雨,夜色浓得像化不开的墨汁,远光灯照过去,路面上水迹斑驳,朦胧得让人心头一紧。
你有没有想过,在这样一个能见度堪忧、突发状况随时咬你一口的夜晚,把方向盘交给智能辅助系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这么说吧,传统车可得小心地爬着走,唯恐一脚油门下去天灾人祸齐聚。
可现实里,高档SUV们试图给你吃两颗“定心丸”:什么NVIDIA Thor芯片、激光雷达拼上一屋子,不就是告诉你,“来,大哥,交给我,今晚你只管开,不怕黑、不怕滑、不怕突然跳出来的‘假人’”。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宣传下的智能驾驶,遇上暴雨、障碍、思路断了的施工桩,还真有他们吹得那么神吗?
说到底,咱都不是“三岁小孩”,对于汽车行业的各种“遥遥领先”,心里多少都有点底儿。
但这回,领克900算是把事情玩大了。
一场名正言顺的雨夜极限挑战,跟问界M9、理想L9同场竞技。
幕后推手还是那帮喜欢玩真格的专业媒体。
别的不说,仅凭测试内容就够把一票自诩智能的车噎个半死——假人横在路中央,施工桩像迷宫门口的大BOSS立在那里,雨下得让行车视线跟“八点档TVB悬疑片”似的。
说起来,领克900的表现还真让人眼前一亮,而且是那种“亮到夜里能照后脑勺”的存在。
遇事最怕突然,特别是驾驶路上的那种“好家伙”——低能见度下形同幽灵的突发障碍。
在假人测试阶段,领克900居然可以在六七十码(准确点,60和70公里/小时)飞驰下,第一时间抓住前方的“异物”,紧接着HUD屏里警示灯一闪,连连语音喊你刹车。
眼前的提示,从白转橙,心跳也多跳了半拍。
别看是冷冰冰的数字和芯片,细腻得像个老司机,完全没让车子怂一点,整段减速流畅得像舞蹈。
现场性子急的媒体围观都忍不住多“咂摸”两下。
可有些人可能会说,这不是基本操作吗?现在都2024了,没点辅助驾驶还好意思讲智能。
事儿没这么简单。
假人测试听起来容易,道路施工桩一布,难度陡然升级。
意思是你压根不给驾驶员反应机会,全看系统本事。
领克900愣是在时速70接近桩子的时候,自个儿冷静地变道绕开,全程驾驶员一根手指头都不用动。
要真搁前些年,怕不是直接撞上了试试;现在,这机器仿佛长了“千里眼”。
你说,芯片算力700TOPS什么的,咱不专业,反正脑补一下——那不就是上岗的智能大脑吗。
千军万马的29个感知探子: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什么方向死角都盯得死死的。
有这样一层密不透风的保障在雨夜保护你,难怪老司机都要龇牙夸一句“卷得漂亮”。
讲真,雨夜里没人愿意停车,更没人喜欢“瞎猫撞死耗子”似的拼感觉找车位。
那种外头雨哗啦啦,地下车库光线昏暗、车流穿梭的场景,是老生常谈的噩梦现场。
结果没想到,领克900在这一块玩得相当溜。
侧方位也好,断头路也罢,只要有地方钻,只见HUD闪现一波路径规划,紧接着车身如行云流水般对准空位,动作麻溜儿直接入位。
更有意思的是——D2D(车位到车位)领航辅助功能,一路开挂般领着车子直接从大门到指定泊位,自动衔接地上与地下两套逻辑,生怕你多花个弯路的时间。
哪怕你懒得下车,网友经常夸的那套“记忆泊车辅助”也能用手机远程搞定。
拍个视频,朋友还以为你是“黑科技特工”。
坦白说,这种体验有点像科幻片里一发入魂,但落地到家用实际,便利性和安全感都妥妥溢出来了。
别忘了,还有那个AR-HUD大屏。
你以为抬头显示不过是个数码表?
实际上,领克900给你塞了95英寸的超宽视野,把三条道全打包在你的驾驶前方。
雨夜里、夜幕下,啥模糊不清、光线欠佳的场景,全都能清楚地显示人、车、障碍物的具体位置。
甚至连盲区影像、变道提醒这样的“小心机”也全部给你自动搬上来。
变道打灯,旁边有车立刻图标跳出来,省得你瞎琢磨。
不过一听分辨率1280×640,超1600万色,说实话,我还真担心以后开车太舒服,看个投屏娱乐节目再迷糊,可别开到哪里都不自知。
但玩笑归玩笑,科技的确为驾驶带来了“第二双眼睛”。
反正老一辈开车老司机看了,也乐意夸:这才像是未来感。
这里的技术究竟牛在哪儿?
一项项测试背后,其实比的不仅仅是“一时半会儿的反应”,更是全局式的责任意识。
Thor芯片那点超高算力读数字不如想象画面,有29个传感器同时“盯梢”,就像武侠小说里暗器飞舞,哪怕哪条道有突发状况,都能在毫秒级发现、判断并启动应急机制。
这套系统说白了,你得会用,还得信赖得住。
就像有个懂事、不掉链子的老司机时刻陪着,减轻了多少“深夜雨夜怕失控”的心理压力?
你要说拿老一代辅助驾驶比,翻天覆地都不过分。
传统辅助顶多是帮你看条道,碰碰运气。
现在的这些黑科技,直接包揽全场——泊车安心、刹车不慌、障碍识别样样来,简直就是全能身手。
每天早晚高峰,忽然雨大路滑,还真得多仰仗点这“数码小弟”。
说到底,领克900给用户的意义,可远不止于产品层面的“炫技”。
在极限雨夜环境下,系统不但证明了它在安全防护上的硬实力,更提供了一整套能落地、能救场的解决方案。
平时你可能感受不到科技奇点有多炫,但关键时刻,它就能变成你最踏实的底牌。
安全、舒适、智能,三项优势牢牢抓在手里。
对于挚爱家人、追求极致体验的那波用户,小到车位、大到高速路况,一切“复杂场景”都变成了“可预判、可化解”的人间小事。
当然啦,话不能说得太满。
世界上没完美的辅助驾驶,也没有绝对不掉链子的AI。
再高的算力,偶尔也会遭遇“泥头车”级别的极端。
但就现在而言,领克900这类代表了顶尖硬件和算法结合的产物,实打实拉高了行业下限,也刷新了智能驾驶的体验感。
科技、生活与安全三者的位置逐渐被拉近。
雨夜路口、车水马龙的现实,再不是让人心惊胆战的鬼故事现场。
更像是你背后有个超强后援团,时刻为你的每一场深夜出行撑起了一把智能“大伞”。
唠到最后,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是:这套系统是不是就等于开车“闭眼冲”?
兄弟姐妹们,别闹。
越是黑科技加持,越需要人在圈里。
人和机器协作,才是这个时代最优解。
毕竟再智能的AI,也只能帮你看路,不替你思考全部突发状况。
有智能加持,不代表可以放飞自我。
会用科技,不被科技反噬,这才是今天出行的正确姿势。
你怎么看,雨夜驾驶要不要把安全完全交给智能系统?
你愿意相信你的“方向盘小搭档”吗?
评论区唠唠呗,认同的点赞,不认同的也别绕路~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