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修建的高速,早已跨越了最长收费年限,为何始终没有免费
大家好,我是老李,一个开了二十多年车的“老司机”。从当年的“国道318”到如今四通八达的高速网,我算是亲眼见证了中国交通的飞速发展。记得刚有高速公路那会儿,跑一趟长途,那叫一个激动,感觉就像坐上了“时空穿梭机”,几个小时就能跨越千里。那时候,过路费虽然不便宜,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新东西,建设成本高,收点费,天经地义。毕竟,谁不想走平坦宽阔、安全快捷的路呢?可最近几年,我这心里总有个疙瘩:咱们国家最早修建的那几条高速公路,按理说早就该“功成身退”,免费通行了,可为啥它们的收费站还像钉子户一样,纹丝不动呢?
这事儿吧,说来话长。咱们国家的高速公路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像沈大高速、沪嘉高速这些“元老”,可以说是咱们高速网的“开国元勋”。按照当初的规划,这些路的收费年限最长也就20到30年,目的是“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算算时间,像山东的15条元老级高速,2015年就该到期了。可现实是,它们至今仍在收费。这就好比你去银行贷款买了套房,说好30年还清,结果30年后银行告诉你:“别急,先别停供,我还有别的房贷没还完呢,你得多交几年月供帮帮忙。”这合理吗? 很多像我一样的司机朋友,心里难免犯嘀咕。难道“收费还贷”的承诺,就这么轻易地被打破了?
其实,官方给出的理由,咱们也得听听。他们说,这叫“统收统还”。啥意思?简单说,就是把全省甚至全国的高速公路当成一个“大家庭”来看待。有的路修得早,车流量大,钱早就还清了;可有的路修得晚,或者在偏远地区,车少,赚钱慢,债务还没还完。如果让那些“富裕路”提前免费,那“贫困路”岂不是要“饿死”?所以,干脆把所有路的收费统一管理,让“富路”帮“穷路”还债,等整个“大家庭”都还清了,大家再一起免费。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共同富裕”的味道?这个政策的初衷,不能说不好,它确实是为了整个路网的均衡发展。 但问题来了,这个“统收统还”的期限是多久?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终点站”?总不能让“富裕路”的车主们,一直为“贫困路”买单吧?这就像一个长跑比赛,你明明第一个冲过终点,却被要求原地踏步,等后面的人都到齐了才能停下,这滋味,能好受吗?
再来说说另一个现实问题:路,不是修好了就一劳永逸的。咱们这些“老司机”最清楚,十几年、二十几年的高强度使用,再好的路也得“生病”。路面破损、桥梁老化、设施陈旧,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难题。小修小补,治标不治本。有时候,为了提升通行效率和安全性,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翻新、扩建,甚至改线。这又是一笔巨大的投资。 钱从哪来?财政拨款当然是一部分,但杯水车薪。于是,“以路养路”就成了最直接的办法——修路要花钱,那就再收点费,用新收的费用来还新修路的钱。这逻辑,听起来也挺顺。可这不就等于“还完旧债,又添新债”吗?收费的“保质期”被无限延长了。就像你家的车,开了十年,该大修了,修完后你说:“这车我得再开二十年,所以保险费、保养费也得接着交。”这合理吗?车是你的,路可是大家的。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老李,你光说不练,有本事你别走高速啊!”这话糙理不糙。但现实是,高速公路带来的便捷,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想想看,没有高速,从北京到上海得多久?从广州到成都得多久?那可不仅仅是多花点时间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物流成本、经济活力,甚至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一边抱怨着过路费,一边又离不开它。这是一种“甜蜜的负担”。我们理解国家建设的不易,也明白维护路网需要成本。但作为使用者,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透明和公正。我们想知道,我们的每一分钱,到底花在了哪里? 是真金白银地用在了道路维护和升级上,还是被“统收统还”的大网稀释了?有没有一个清晰的账本,能让咱们这些普通车主心里有本明白账?
回顾历史,中国最早的那条高速,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将军,见证了时代的巨变。它承载的不仅是车流,更是几代人的记忆和期待。我们尊重它的历史功绩,也理解它维护的必要。但当它早已“功成”,我们是否应该给予它应有的“荣誉退休”?或者说,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收费还贷”这一模式,在保证路网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探索更多元、更透明、更能让民众信服的解决方案?比如,能否对那些明确已还清贷款且无需大规模重修的路段,率先实行免费?或者,将“统收统还”的资金使用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
高速公路,本应是连接梦想的纽带,而不应成为背负争议的“收费站”。 它的未来,不仅关乎交通,更关乎民心。当我们在享受“速度与激情”的同时,也在期待着一份更清晰、更公平的“通行权”。那么,您觉得,中国最早的那条高速,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免费?这个“谜底”,何时才能揭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