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上功能也要“充会员”?我们买的车是否还是完全属于自己?

当一位特斯拉车主发现需要额外支付2499元才能安装原本标配的转向拨杆,当大众ID.3车主被告知需每月支付16.5英镑才能解锁车辆全部马力时,一个荒诞却现实的疑问浮出水面:我们全款购买的汽车,是否正在变成需要持续付费的“硬件容器”?这场由车企主导的“订阅制革命”,究竟是技术创新还是消费陷阱?

车上功能也要“充会员”?我们买的车是否还是完全属于自己?-有驾

01 转向拨杆与马力解锁:车企订阅制的荒诞现实

2025年8月,特斯拉中国官网上线了一项争议服务——为新款Model 3提供“转向信号拨杆改装”,标价2499元。讽刺的是,这一传统汽车标配的部件,先被特斯拉以“极简设计”之名移除,再以选装形式高价回归。车主面临两难选择:要么适应反直觉的按钮操作,要么额外付费赎回本应享有的基础功能

更令人咋舌的是,大众在英国针对ID.3车型推出“马力订阅服务”:车主需每月支付16.5英镑(或一次性支付649英镑)解锁228马力——尽管车辆硬件本身已支持该性能。这意味着,消费者花钱购买的硬件潜能,竟被软件人为封锁,需二次付费才能“解封”。

车上功能也要“充会员”?我们买的车是否还是完全属于自己?-有驾

02 从宝马座椅加热到特斯拉加速包:订阅制的演进逻辑

车企的“付费解锁”策略并非新现象。宝马曾尝试对已预装硬件的座椅加热功能收取订阅费,舆论反弹后被迫取消;特斯拉则早在2021年就推出“加速提升包”,支付1.41万元即可通过OTA将Model 3的百公里加速缩短0.5秒

这些案例暴露了车企的共同策略:

  1. 硬件预埋:车辆出厂时预装高性能硬件,成本已计入车价;

  2. 软件锁区:通过软件限制功能,制造差异化服务;

  3. 持续收费:将一次性买卖变为长期收益来源

车上功能也要“充会员”?我们买的车是否还是完全属于自己?-有驾

03 商业逻辑还是消费陷阱?订阅制的双重面孔

车企辩称订阅制为用户提供了“灵活性”。大众声称,用户可“按需激活性能”,无需初期支付高额溢价;特斯拉则将OTA更新包装为“常用常新”的体验升级

然而,这种说辞忽略关键问题:

  • 消费者是否为已有硬件重复付费? 座椅加热、额外马力等功能的硬件成本已包含在车价中,订阅制实为二次收费

  • 安全性是否被妥协? 特斯拉取消转向拨杆后,驾驶员在复杂路况中操作失误风险增加,后续付费改装更像对设计缺陷的补救

  • 保险与法规困境:大众ID.3在英国注册马力为228匹,保险公司按此计算保费,车主无论是否付费解锁,均需承担高额保费,形成“不付费亏性能,付费亏钱”的悖论

车上功能也要“充会员”?我们买的车是否还是完全属于自己?-有驾

04 软件定义汽车:创新旗号下的利益重构

“软件定义汽车”本是技术进步的体现:OTA升级可修复漏洞、提升性能,如特斯拉通过软件将Model 3长续航版续航从713公里提升至753公里。但车企借此将“功能解锁”变为“利润中心”,本质是将汽车从“产品”变为“平台”,使车主从“所有者”降级为“使用者”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所有权的空心化。车主虽拥有车辆硬件,却需持续付费才能使用完整功能。有用户嘲讽:“或许未来启动发动机也需订阅”

车上功能也要“充会员”?我们买的车是否还是完全属于自己?-有驾

05 消费者反抗与行业反思:订阅制能否持续?

面对车企的“收割”,消费者已用行动反击:

  • 宝马因舆论压力取消座椅加热订阅

  • 大众马力订阅计划引发用户抵制,被批“贪婪至极”

  • “越狱”改装文化兴起,部分车主通过破解软件解锁功能,但可能失去保修资格并触犯法律

行业亦需反思:若创新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终将反噬品牌信誉。正如分析师所言:“当车企将用户视为收入流而非拥趸时,忠诚度必然崩塌”

车上功能也要“充会员”?我们买的车是否还是完全属于自己?-有驾

【结语】
一辆汽车的核心价值在于赋予所有者完整的控制权与自由。当转向拨杆、座椅加热甚至马力都成为按月付费的“特权”,当技术创新被异化为收割工具,我们不得不追问:车企究竟是在推动进步,还是在精心设计一场“消费围猎”?

或许答案藏于用户的一句讽刺中:“下次是不是连方向盘也要订阅?不续费就自动锁死?” 这场博弈的终局,将决定汽车的未来——是驶向自由,还是困于订阅的牢笼。

(数据来源:特斯拉中国官网、大众英国公告、爱范儿调查报告;Auto Express;TechRadar

:以上内容基于搜索结果及行业分析,事件背景及数据均来自公开报道。购车决策前建议详查合同条款,警惕“硬件预埋+软件订阅”模式可能存在的隐性成本。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