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身边聊起国产车,好像风向有点变了。
以前大伙儿一说起好车,脑袋里蹦出来的总是那些个德国、日本的牌子,什么奔驰宝马的豪华,丰田本田的省油,感觉人家的发动机技术就是一座翻不过去的大山。
可就在最近,网上有个消息传得挺火,说国产发动机取得了大突破,热效率直接干到了48%,一下子就把全世界都甩在了身后。
这消息一出,有人激动,觉得咱终于扬眉吐气了;也有人犯嘀咕,这是不是有点夸张了?
48%到底是个啥水平?
咱们的国产车真有这么厉害了吗?
今天,咱们就放下那些复杂的专业术语,用大伙儿都能听懂的大白话,好好捋一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
首先,得把这个听着就挺“高大上”的词儿——“热效率”给说明白了。
其实这东西一点都不玄乎。
您就把它想象成咱们人吃饭。
您吃下去一碗米饭,这碗饭里头有多少能量,真正变成了您走路、说话、干活的力气,又有多少变成了体温,没用地散发出去了?
这个把食物能量变成有用力气的“转化率”,就跟发动机的“热效率”是一个道理。
发动机喝进去的是汽油,汽油燃烧产生能量,推动车子往前跑。
但这里头,不是所有能量都能变成动力,有很大一部分会变成没用的热量,通过排气管、散热器给浪费掉了。
所以,热效率,说白了就是发动机把汽油的能量转化成有效动力的能力。
这个比率越高,就意味着同样一升油,能跑的路就越长,车子就越省油。
您可别小看这百分之一二的提升,在内燃机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的今天,想把热效率再往上提一点点,那难度堪比奥运冠军要把自己的世界纪录再快上零点零几秒,背后是海量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市面上能买到的顶尖汽油发动机,热效率能做到41%,比如丰田引以为傲的技术,就已经能让它在省油方面笑傲江湖了。
了解了这一点,咱们再回头看那个“48%”的数字,心里就有谱了。
这个数字确实是爆炸性的,它主要跟奇瑞这家车企有关。
不过,这里头咱们得掰开来看,才能看得更清楚。
根据多方了解,这个48%的热效率,更准确地说,是奇瑞在技术发布会上展示的、为下一代混合动力车型深度研发的发动机所能达到的一个巅峰目标,或者说是在实验室里跑出来的顶尖数据。
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奇瑞在发动机技术的最前沿领域,已经有了明确的攀登路线图,并且用实验证明了这条路是走得通的。
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技术储备和底气,意味着我们已经具备了向全球发动机技术顶峰发起冲击的实力。
当然,光有未来的蓝图还不够,咱们老百姓更关心的是现在能开上、用得着的技术。
这就要说到奇瑞已经实实在在装在车上卖的另一项成果了,那就是它的第五代ACTECO 1.5TGDI混动专用发动机。
这台发动机,经过国家最权威的汽车研究机构之一“中汽研”的官方认证,有效热效率达到了惊人的44.5%。
朋友们,44.5%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它已经稳稳地站在了全世界所有量产混动发动机的第一梯队,说是顶尖水平也毫不为过。
像现在市面上的奇瑞风云A8L等车型,用的就是这颗强大的“中国心”。
那么,它是怎么做到这么厉害的呢?
这背后可不是一招鲜,而是一整套组合拳。
咱们简单打几个比方。
第一招,它优化了进气方式,让油和空气在气缸里能像龙卷风一样高速旋转着混合,这样一来,燃烧就会特别快、特别充分,每一滴油的能量都被压榨得干干净净。
第二招,它用上了一套超高压的喷油系统。
您想象一下,以前的喷油嘴可能像个浇花的喷壶,喷出来的油滴还比较大,而现在这个系统,压力大到能把汽油瞬间打成比雾还细密的粉末,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大了无数倍,一点就着,而且烧得特别干净。
第三招,也是特别巧妙的一招,就是对废气的再利用。
发动机排出来的废气温度很高,直接排掉太可惜了。
奇瑞的工程师就想办法,把一部分废气经过冷却处理后,再送回到气缸里参与下一次燃烧。
这不仅能降低燃烧温度,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还能让发动机运行得更平稳、更高效。
这几招下来,最终的结果就是实实在在的省油。
官方数据显示,搭载这台发动机的混动车型,在没电的情况下当油车开,一百公里也就耗4.2升油,而且还不挑食,加92号的普通汽油就行。
这对咱们普通家庭来说,一年下来能在油费上省下不少钱,这才是最贴近生活的实惠。
当然,要说国产发动机的进步,绝不只是奇瑞一家在单打独斗,而是整个行业都在齐头并进,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浪潮。
咱们再看看另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品牌——比亚迪。
文章里提到比亚迪在海外卖得特别火,销量蹭蹭地往上涨,这背后同样是硬核技术的功劳。
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技术,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它的核心之一,就是那台专门为混动系统打造的骁云发动机,热效率也达到了非常优秀的43.04%。
这台发动机的设计思路就很有意思,它大部分时间都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像一个高效的“发电厂”,在自己最舒服、最省油的转速下安静地工作,把发出来的电供给电池和电机。
这种“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思路,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创新,它让发动机摆脱了传统汽车需要应对各种复杂路况的束缚,从而能把省油这件事做到极致。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技术,比亚迪的秦、宋等车型才能在国内市场掀起绿色风暴,并且底气十足地走向世界。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在海外卖了超过47万辆车,同比增长了一倍多,这一个个真实的订单,就是全世界消费者对中国技术投下的最宝贵的信任票。
所以您看,从奇瑞的埋头钻研,到比亚迪的另辟蹊径,再到吉利、长安等众多国产品牌在发动机和混动技术上的持续发力,我们看到的是一幅令人振奋的画面: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真正告别了那个只能依靠引进国外“心脏”的年代。
我们不仅能自己造出汽车的“心脏”,而且还能造得和世界上最好的那批一样好,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了超越。
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中国工程师和科研人员,在一个个不眠的夜晚,面对一次次失败的试验,咬着牙坚持下来的结果。
这不是一朝一夕的运气,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厚积薄发。
如今,当我们在新闻里,甚至在国外的街头,看到越来越多悬挂着中国品牌标志的汽车在飞驰时,那份发自内心的踏实和自豪,是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无法形容的。
这标志着我们的工业制造,正在从“大”走向“强”,而这颗越来越强大的“中国心”,正驱动着中国汽车,在全球的赛道上跑出更快的加速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