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的某个深夜,杭州的王先生对着手机屏幕长叹一声。
他刚在零跑汽车APP上提交了第17次投诉申请,这是他为那辆刚买半年的C11纯电版发出的第23条维修记录。
这个曾经冲着"半价理想"名头下单的中年男人,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维权群里的活跃分子。
最新数据显示,零跑汽车2025年上半年累计投诉量达到827宗,在新势力品牌中高居第三。这个数字比去年翻了一番还多,其中7月份的投诉量更是环比暴涨121%。那些曾经被性价比吸引的消费者,现在正被各种问题困扰得焦头烂额。
经销商不退定金的事情闹得最凶。北京的李女士至今还记得销售人员的嘴脸:"合同签了就是签了,哪能说退就退?"她本想买辆C10,结果发现想要的配置没货,想退定金却被百般推脱。类似案例在投诉平台上随处可见,有人甚至遇上了购车合同被偷换成租赁合同的套路。
电池续航缩水的问题更让人揪心。广州的网约车司机老陈掐着里程表算过,他那辆C01的实际续航比官方数据少了将近80公里。"跑长途都不敢开空调,这哪叫新能源车?"车友群里每天都有人吐槽,一年不到电池就衰减得厉害,官方却总是用"正常损耗"来搪塞。
异响问题都快成零跑车主的日常了。上海的李先生在投诉信中写道:"车门吱嘎响,方向盘咯吱响,过个减速带整个车都在响。"4S店的技师换了好几个零件,响声还是阴魂不散。那些在展厅里看起来光鲜亮丽的新车,开回家就成了移动交响乐团。
最近OTA升级又惹出新麻烦。不少C16车主发现,系统更新后音响效果一落千丈。"低音直接没了,连导航提示音都听着费劲。"深圳的音响发烧友张先生为此跑了三趟售后,得到的永远是"等下次升级"。车主群里有人调侃:"这哪是OTA,分明是降级。"
业内人士指出,零跑销量暴涨的背后是品控体系跟不上节奏。去年他们卖出了15万辆,今年目标直接翻倍。生产线上的工人三班倒,质检环节难免走马观花。某位不愿具名的供应商透露:"有些零部件良品率只有七成,但照样装车。"
令人担忧的是,投诉问题正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华东地区的服务投诉占比高达六成,而华南地区则以电池问题为主。这可能跟各地经销商的经营管理水平差异有关,也反映出厂家对终端渠道的管控不力。
汽车行业分析师刘明认为:"新势力都在拼交付量,但零跑显然跑得太急了。"他对比了同期数据,发现零跑的投诉转化率是理想的2.3倍。"用低价策略打开市场没错,但要是售后跟不上,迟早要还债。"
某位离职的零跑中层透露,公司内部早就知道电池管理系统存在缺陷。"软件团队天天加班打补丁,硬件问题却迟迟不解决。"这种重销售轻研发的做法,在业内早已不是秘密。
社交媒体上,关于零跑的讨论呈现两极分化。有人坚持认为"便宜就该忍忍",更多车主则表示"后悔没多花点钱买别的"。抖音上有条热评说得实在:"买的时候觉得捡了便宜,修的时候才知道什么叫贵。"
值得玩味的是,在铺天盖地的投诉声中,零跑的销量仍在稳步增长。这或许印证了某位投资人说的:"中国市场永远不缺图便宜的消费者。"但口碑这东西,攒起来难,败起来快。当第一批尝鲜者变成维权先锋时,后来的买家还会继续买单吗?
眼下最让车主寒心的,是厂家解决问题的态度。投诉群里流传着各种奇葩:从"天气原因导致续航缩短"到"异响属于正常现象"。有网友苦中作乐:"原来我们买的不是车,是薛定谔的量子产品。"
专家建议准备购车的消费者,签合同前务必看清条款,特别是定金和质保部分。对于已经入坑的车主,保留好维修记录是关键。毕竟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的生命力往往取决于它如何对待第一批用户。
回看零跑这几年的发展轨迹,从濒临倒闭到绝处逢生,再到如今的危机四伏。这个案例给所有新势力提了个醒:销量数字再漂亮,也掩盖不了产品本身的缺陷。当补贴退潮、消费者回归理性,最终能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把品质刻进基因里的企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