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季血亏365亿,全球狂裁2万人,日产创下92年最惨纪录!”当特斯拉市值冲破6万亿、比亚迪年销怒破300万辆时,这家曾与丰田齐名的日系巨头,正以每天蒸发1亿元的速度坠向深渊。5月21日,日产宣布关闭7家工厂、裁员超2万人,这场被日媒称为“平成以来最大崩塌”的危机,撕开了传统车企转型的残酷真相——要么颠覆自己,要么被时代碾碎。
一、裁员与关厂:规模与动因
- 全球裁员2万人
日产汽车宣布将在全球裁员2万人,占其员工总数的15%,这是继2024年11月裁员9000人后的进一步扩大。裁员涉及生产、销售、研发等多个部门,其中70%以上为生产制造岗位。 - 关闭7家工厂
日产计划到2027财年将全球工厂从17家缩减至10家,已确认关闭的包括泰国、墨西哥、阿根廷、印度等地工厂,日本本土工厂也可能被纳入关停范围。此外,中国武汉工厂因销量低迷(年产量仅1万辆,开工率不足10%)已于2025年3月停产,常州工厂此前也已关闭。 - 直接动因:财务黑洞与销量暴跌
史上最大亏损:2024财年(截至2025年3月)净亏损预计达7500亿日元(约365亿元人民币),远超1999年金融危机时的6843亿日元亏损,创92年历史新高。
全球销量下滑:2024年全球销量335万辆,同比下降3%;中国市场销量仅69.6万辆,较2021年腰斩,2025年Q1同比再跌29.5%。
二、危机根源:战略失误与管理动荡
- 电动化转型滞后
日产虽在2010年推出全球首款量产电动车聆风,但后续研发投入不足,错失新能源爆发期。特斯拉Model 3和比亚迪凭借低成本技术迅速占领市场,而日产关键项目如九州LFP电池工厂(原计划降低电池成本30%)因资金短缺被迫终止。 - 市场策略失误
北美市场:未及时推出混动车型,被丰田、本田抢占份额。
中国市场:奇骏“三缸化”决策失败,销量暴跌60%,且新能源产品线单薄,被比亚迪等本土品牌挤压。
- 管理内耗与联盟破裂
自2018年前董事长卡洛斯·戈恩被捕后,日产陷入管理层动荡,决策效率低下。
与本田的合并谈判破裂,错失通过联盟分摊成本的机会。
三、自救措施与未来挑战
- 复兴计划“Re:Nissan”
成本压缩:目标节省5000亿日元(约270亿元人民币),包括裁员、关厂及降低零部件复杂度(平台数量从13个减至7个)。
聚焦核心市场:重点布局美国、中国、日本等6大市场,推出本土化电动车型。例如,中国市场推出10万级智能电动车N7,上市1小时订单破万,但需时间验证长期竞争力。
- 技术合作与联盟重组
深化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探索与中国电池巨头(如宁德时代)合作,并考虑与本田重启技术合作。
- 产能优化与债务压力
全球产能目标从400万辆调整至250万-300万辆,美国工厂产能利用率仅57.7%,中国工厂低至45.3%,远低于行业80%的盈亏平衡点。
2026年面临56亿美元债务到期,信用评级已被穆迪降至“垃圾级”。
四、行业警示与市场影响
- 日本制造业的危机缩影
日产关停本土工厂的讨论引发对日本制造业竞争力的担忧,传统巨头在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中的迟缓暴露无遗。 - 全球汽车业洗牌加速
比亚迪、特斯拉等新兴势力崛起,传统车企若无法快速调整战略,将面临市场份额持续流失。日产的困境为行业敲响警钟:技术迭代与用户需求变化面前,品牌历史无法保障生存。
结语
日产汽车的危机是多重因素叠加的“完美风暴”,从战略失误到管理动荡,从市场失守到财务崩盘,每一步都折射出传统车企转型的艰难。新任CEO伊万·埃斯皮诺萨的“Re:Nissan”计划能否力挽狂澜,仍需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新能源与智能化主导的未来,唯有技术深耕与用户洞察,方能重塑竞争力。
(评论区互动:你认为日产能否依靠N7等新车型重振中国市场?)
数据来源:智能车参考、新浪财经、中网资讯汽车、日本广播协会等。
全部评论 (0)